“金扁担”挑出乡村好日子

——来自杨村镇的报道

编辑日期:2022-09-05 09:11信息来源:凤台县融媒体作者:李娟 通讯员 李玥阅读次数:字体【  

农业大托管水稻工厂化育秧和统防统治场景

十年奋楫,古浪巨变;

十载春秋,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杨村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稳粮食、抓产业、促转型、提质量,推动全镇“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广大农民挑起农业现代化这副“金扁担”,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农业、夯实“三农”基础的同时,也惠及广大农户的“钱袋子”,让全镇农民渐渐过上好日子。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这十年,是杨村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十年、是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的十年,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期间,一件件“大事”值得铭记:

——2012年8月,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

——2012年,店集粮油工贸公司加工销售的“微弘牌”糯米被农业部门批准为“绿色农产品”,2014年获淮南市“名牌产品”称号,2015年被选入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中,知名度大大提高,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远销到江、浙、沪等地区。

——2014年4月,杨村镇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森林乡镇。

——2015年9月,杨村镇店集村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获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

——2015年,历经十余年,省“861”重点工程杨村煤矿主井、副井及配套建筑基本建成。

——2017年,坐落在杨村境内的中电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列为安徽省民生工程,2020年6月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2020年9月,杨村镇荣获安徽省卫生乡镇荣誉。

——2022年初,在原址重建的杨村西淝河大桥通过验收正式开通,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十年来,杨村镇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实干担当,真正用金扁担挑起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建强“铁堡垒” 做大“钱袋子”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十八大以来,杨村镇始终坚持抓党建就是抓战斗力,抓发展必先抓党建的理念,积极寻求党建工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合点,持之以恒在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上发力,为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十年来,杨村镇圆满完成3次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4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优化至46.6%。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把更多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吸引、培养更多致富带头人、种粮大户入党。持续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这十年,杨村镇大力实施阵地建设行动计划,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建立健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5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站1个,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政策答疑等活动,切实发挥村党组织引领凝聚作用,培育更多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十年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00余次,受众群体5000余人次。

这十年,杨村镇不断健全规范合作社财务制度,积极整合财政投资100余万元,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实施土地整治、水产养殖、入股经营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空白村“销号”,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至当前的10个,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1个,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这十年,杨村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25亿元增至2021年底的1.85亿元;限上商贸企业从无到目前的2家;农村电商从无到有,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以糯米、粽子等为特色的农产品正积极打造品牌效应;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个体工商户由10年前的2000户增至目前的近5000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由10年前的近100家至目前的近500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筑牢“硬基座” 聚焦“惠民生”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年来,杨村镇始终秉持乡村建设为村民,乡村建设靠村民的理念,坚持立足群众之盼、强化精准施策,不断加强乡村建设,着力解决基础建设滞后、社会保障不足、生态环境不优等问题,为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赶走“拦路虎”。

这十年,杨村镇始终坚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小农水”工程、水利最后一公里、涵闸维修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年来,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更新改造村级泵站80余座、大中沟清淤40余条。结合各类项目,持续硬化、改造生产生活道路,曾港路、中彭1号路、中彭2号路、马杨路重新修建。截至2022年,通村通组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淝左堤杨村段完成路面整修,镇村街道、路口实现全方位绿化、亮化,后海搬迁安置区建成投用,水电路气讯等建设障碍逐步清扫,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的便利性大大提升。

这十年,杨村镇持之以恒惠民生、凝心聚力干实事。一方面,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共实施产业扶贫经营性项目31个,总投资694万元,先后建成稻虾种养、彭庄葡萄、淝丰香菇、蛋鸡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扶贫基地,帮扶产业带动214户、自种自养达标140户以上,年分红收益80余万元。截至2020年底,全镇735户、1910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面保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强镇扎实推进,持续改善镇域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中小学生入学率均达到100%,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杨村中学特色学校2021年顺利通过市县督导评估验收,升学率每年均位居全县乡村中学前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20年顺利完成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为载体,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和志愿活动,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这十年,杨村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近年来结合自身特点推行乡土树种栽植、“五小园”建设、利用群众房前屋后零星地块进行中山杉育苗得到省级验收组的高度好评。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创新推行窨井盖硬化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改厕3796户,已通过第三方验收。结合“三大整治”攻坚行动,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镇域内4家砖瓦窑厂全部拆除、“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改,环境保护成效初显。

推广“大托管” 打造“强引擎”

向创新要粮是杨村镇十年来粮食连续丰收的关键所在,也是构筑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实践过程中,杨村镇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2012年,杨村镇成为第一个实现皖北整镇水稻机插秧乡镇,经过十年实践探索,现已实行农业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每年服务小农户达7000多户,服务面积达3万亩,受到省、市、县农业部门高度认可。以店集村为例,十年前小麦亩产量徘徊在600斤,水稻亩产量徘徊在800-900斤,而现今土地每亩年增收400-600斤,全村年增收粮食200-300万斤,亩增收660元,人均增收1000元。10年前,店集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而10年后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了1.5万元,村集体经济也由10年前的零收入跃升到今天18.4万元。目前,全镇共有合作社47家,家庭农场5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家庭农场4家,市级示范社、家庭农场11家。拥有各类大中型农业生产机械256台辆,粮食烘干厂10个,安装粮食烘干机56台,粮食仓储1.46万平米,秸秆收储加工厂8个,全镇农机总装备达45.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管、收、储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率达到96.5%。这十年,杨村镇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基层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十余年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担保+银行+保险”的托管服务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业生产托管合同,再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最后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生产管理经营。

这十年,杨村镇始终坚持保底收益。目前,全镇的农业生产大托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保姆式”全程托管,一种是“菜单式”托管,两种模式都能确保群众收益有保底,二次分红有保障,产量能增加。店集村村民吴明辉算了一笔账:土地通过托管,1亩水田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得到1000元收入,1亩旱田可以得到500元。而如果自己耕种,辛辛苦苦劳作一年,1亩地只能多挣个200元。还不如加入托管,自己外出打工。选用全程托管模式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况条件、市场行情确定亩均保底收益,并约定扣除各项生产费用和保底收益后的盈利部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二次分红”。选用“菜单式”托管服务的农户,按照农业生产流程编制的“十统一服务项目”,“点单”付费,村合作社统一采购,通过集中采购农资、订单销售粮食,增加农户的收益。

这十年,杨村镇积极优化风险保障。历经十年发展,杨村镇建立了金融信贷机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信贷精准服务,授信合作社每托管一亩地,可从银行贷款600元,做为生产周转资金。建立保险兜底机制,通过政策性国元保险+农业产值保险,规避农业风险,保障收益。年亩缴纳保险费30元,因其他不可抵抗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赔偿或补损到2000元/亩,切实保证农户利益不受损、服务主体不损失、村集体经济有收益。

让农民挑起“金扁担”,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杨村镇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推动园区发展,全面提速农业项目,全面建设宜居乡村,多措推动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杨村镇干群正以辛勤的汗水、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孕育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