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编辑日期:2021-09-10 10:13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阅读次数:字体【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十三五”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五大发展”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发展周期性、结构性、主观性问题叠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复杂局面,全县顶住压力稳增长,持续发力促改革,凝心聚力惠民生,全县经济保持了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专栏1  凤台县“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5年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2020年

2019年

年均增长

2020年预计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16.01

350

299.30

3.00%

305.9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3.49

6.70

5.01

7.54%

4.48

3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8.87

31.5

35.91

1.00%

38.41

4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29.79

196

152.28

2.30%

151.73

5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12.22

200

122.50

1.70%

126

6

工业化率

%

51.95

57.14

50.88

2

49.3

7

规模以上工业个数

143

300

177

11.30%

166

8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57.36

122.5

111.11

5.10%

115.75

9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

13.4:60.1:26.5

9.0:56.0:35.0

12.0:50.9:37.1

-

12.6:49.6:37.8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2.09

5年累计1000

158.90

(5年累计835.6)

10.80%

160

11

财政收入

亿元

35.09

 

50

42.44(5年累计190.5)

2.70%

32.2

1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7.50

-

27.11

13.30%

19.5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32

-

6.34

-

4.13

14

城镇化率

%

50.75

-

51.2

-

52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41

15993

16019

10.2

17336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控制在4.5%

控制在4.5%

2.7

-

-

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9.69

92

90.91

10.61%

92

18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

-

0.4878

-0.44

完成下达任务

19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

-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8%

-

100%

-

-

2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

-

99

-

-

(一)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两大战略任务。

五年来,全县较好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06亿元(预计数),人均GDP突破4.4万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5.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58.9亿元,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7亿元增长到92亿元,年均增长10%。

五年来,全县以脱贫攻坚专项行动为主线,有序打好“四季攻势”,聚力实施“百日总攻”,扎实开展“七查七看”,按期实现“四个清零”,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克服各种不利影响,有效防范返贫和新的致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户全部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04户16937人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对帮扶的石台县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总量方面,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县地区总值预计增加90亿元,年均增速4.4%。2020年人均GDP达到44808元,相比2015年增加9908元。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7671元,年均增长4.3%,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值3.4万元;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060元,年均增长6.5%,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1.59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三次产业比优化到2020年的12.6:49.6:37.8,三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规上企业109家,其中“两新”(高新26家、战新27家)企业占比近二分之一。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近三分之一。原煤产量、发电量分别累计达到1.4亿吨、865亿千瓦时。科技经费投入稳中有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连续多年超过1.5件,创新驱动发展稳步推进。备案省院士工作站2家,实现零的突破。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十三五”以来,全县着力从“控燃煤、抑扬尘、治尾气、抓禁烧”等方面发力,强力狠抓“五控”措施,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5年62%提高到81.6%,PM2.5平均浓度由64微克/立方米降低至43.6微克/立方米。水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淮河凤台段水质稳定保持在Ш类,城镇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河(湖)长制工作持续发力,与蒙城共治茨淮新河饮用水水源地,河长制治理成效显著。净土保卫战取新进步。以加强土壤风险防控、推进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科学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调查摸底。开展城区饮用水水源地、非法堆场、城市水体等20多个领域专项攻坚,累计整改各级环保督察问题470件。森林乡镇占比7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五)持续深化改革效果显著。“十三五”期间解决了一批多年未能破解的发展难题。统筹深化行政、经济、法治、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209项。机构改革高效完成。国资改革不断深化,州来集团资产超280亿元,累计融资98亿元。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全国先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间压缩5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群众办事更加智能快捷。登记市场主体5.2万户,是2015年的2倍。顺应采煤塌陷区群众多元化安置需求,货币化安置占比达到30%。

(六)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3.2亿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救助制度提标扩面,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投入71.5亿元,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建设安置房1.6万套,五年搬迁安置1.1万户、2.7万人。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提高到93.6%。花鼓灯、推剧艺术精品屡获大奖。承办警营马拉松、乒乓球超级联赛等6场国家和省级赛事。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三连冠”。

第二节 “十三五”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凤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十三五以来,尽管全县积极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然而产业结构优化不够,仍然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电产业。经济发展距离“十三五”规划设定的指标仍有差距。究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不够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足。

非煤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尽管近两年培育新增规上企业60家、高新企业12家、战新企业19家,但受建设周期、淮河“1515”政策影响,产业支撑效应短期尚未显现,园区平台、产业准入等瓶颈亟待破解。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

县域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不够。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发展格局有待优化。在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科技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上仍需加大各项投入和政策支持。

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较多,既面临化解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及开发区棚改遗留问题欠账,又面临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事业短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采煤沉陷治理任重道远。由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全县经济发展过多依赖煤电产业的支撑,煤炭开采需求大导致沉陷区面积持续扩大,沉陷区生态修复、居民安置、经济发展、就业、防震减灾等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沉陷区治理模式创新不足。

 

第二章  树立新理念 擘画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凤台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兴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落实国家、省、市、县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创新型凤台建设。坚定不移抓好产业兴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实现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凤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深入对接与融入合肥都市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着力建设皖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

坚持内需拉动,扩大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设皖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与企业,努力成为皖北地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节点。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把保护修复淮河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共享。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全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凤台“十四五”期间以全县竞争力提升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乡村振兴建设为主体、以大项目谋划和投资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底色,大力实施“北上西进”的空间发展战略,努力把凤台打造成为“两地三区”示范试验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加快补齐“三个短板”(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短板、民生工程短板、非煤产业发展不足短板),实现凤台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第四节 总体发展任务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发展平衡性、充分性、可持续性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400亿元,力争达到45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煤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战新产业贡献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和数字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营商环境在全省综合排名前列,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要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型凤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稳步提高,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争取居全省前列,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取得新进展,经济开发区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县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环保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公路、铁路和港口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全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县城带动乡镇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法治凤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凤台建设持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全县力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优势产业领域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专栏2:凤台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初拟)

序号

指标

2020年预计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8项)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06

420

6.5%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4808

57528

5.1%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6.5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0

230

7.5%

预期性

5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

10左右

8%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42

1.81

>5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8.5

120

6左右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6

40

 

预期性

创新驱动(3项)

9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

高于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9.5

20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5

2.2

9%

预期性

资源环境(5项)

1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1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14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77

完成市下达

 

约束性

1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85.7

完成市下达

 

约束性

16

森林覆盖率%

9.8

9.8

 

约束性

民生福祉(7项)

1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0

7.0

高于经济增长

预期性

19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右

预期性

2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8.71

达到市平均水平

--

约束性

2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3.51

4.06

 

预期性

2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65

70

--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

1.5

3.0

--

预期性

24

人均预期寿命

77.0

78.0

 

预期性

安全保障(2项)

2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0.78

60.88

 

约束性

26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3274

3374

 

约束性

第五节 “十四五”面临的机遇挑战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大环境、全省发展大格局,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追赶超越。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大局稳定,经济长期向好,多层次、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将全面提升,深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空间依然广阔,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来看,进入工业化后期重要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从县域来看,凤台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发展面临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加快创新驱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利于全县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要素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面临新基建赋能升级带来的新机遇,赋能交通、民生、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有利于全县智能制造、新能源、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面临国家级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具体包括:

1.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凤台县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实施计划》。坚持高质量推进能源保障一体化,依托煤炭基地建设清洁高效电站,加快推进张集坑口电站、凤台电厂三期建设,保障长三角供电安全可靠,努力打造凤台煤电联营一体化示范基地。

2.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高标准参与淮河流域环境联防联控,建立环境应急联动响应和专家会商沟通机制,加快修复淮河(凤台段)生态系统,共同推进区域环境整体改善。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淮河生态经济带提升工程,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推动淮河(凤台段)水质稳优向好

3.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坚持以合淮同城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圈内各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加快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进程。坚持错位分工、相向发展,联合打造产业集聚带,推动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更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油气管网、电力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

4.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地保障、人才培育引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重大政策,大力发展煤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抢抓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和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重大机遇,探索由受托方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招商运营和服务管理新模式,高水平规划凤台县承接产业转移实验区,开展共建合作园区建设。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来看,我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社会民生领域短板明显,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从县域来看,全县经济发展面临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避免合肥、淮南虹吸导致要素和产业外流的挑战持续加大。产业结构不优、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强、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问题比较明显。全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营商环境仍然不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不清晰,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环境容量趋紧,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升高,但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与风险并存,疫情冲击不会改变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未来五年依然是凤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定树立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和各方面利好政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描绘新时代美好凤台新画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第六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建质量提升凝聚强大合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推动现代化美好凤台建设。

展望2035年,我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凤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旅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健康凤台,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好凤台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凤台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产业发展思路方向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瞄准做大做优做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方向,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企业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并举,着力构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煤电气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突破性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标准发展,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现代能源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新体系。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非煤电产业。改变“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链式发展,变输煤为输电、输气、输产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轻工制造产业,提升制造业规模和科技含量;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推进“5G+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5G应用亮点工程,支持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推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扎实开展工业项目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工业园区规模。2025年,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力争建设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超百亿的园区,新增规上企业100家,确保园区年均新增产值保持在20亿元以上,实现“十四五”规划期末非煤电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25%以上,即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比降到75%以下的目标。

第二节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突出中心城区发展,聚力打造“一核三区四组团”(一核:以城关镇为主的主城区;三区:凤凰湖新区、河东片区、刘集新城区;四组团:城市规划区组团、新集岳张集顾桥钱庙沉陷区组团、朱马店杨村古店尚塘凤台北高速组团、丁集关店大兴凤蒙路组团),实现一核三区和四组团联动发展、老城区和新城区互补发展、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推进开发区北上战略。高水平编制开发区成片开发方案,重点引进一批与主导产业契合度高、成长性好的链上企业,同时注重招好引优,大力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主区优化、多园融合、三产互动”发展方向,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一区多园”建设体系,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合淮产业走廊等经济圈,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进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凤凰湖片区双创园、桂集片区包装产业园、桂集片区创新园、开发区PPP项目等“五大工程”标准化厂房建设招商同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电子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推进主城区西进战略。高标准编制城市西进片区开发方案,扎实推进凤城大道西延、置五路南延、外环通道(顺通路)、凤毛快速通道等道路、安置房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的项目推进,充分发挥高速、省道、县道、航道“四位一体”交通优势,推动城市功能扩容升级。坚持安置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先行,持续完善城市路网建设,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推动新老城区错位发展、对接发展、融合发展。

提升开发区工业承载力。配套建设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拓展开发区用地范围,增加工业用地面积,提升开发区工业承载力,建设桂集片区创新产业园项目、桂集片区产业孵化器项目。进一步向北拓展5G产业园区,围绕5G终端产品、光电智能制造、智能家居产业,新建工业厂房,引入5G招商项目,着力打造5G终端装备器械产品,促进“5G+”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5G小镇。

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探索“一园多区”、“跨区托管”等运营方式。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做好开发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建设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平整土地,实现“六通一平”。

实现产城融合新格局。河东片区重点引进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和传统机械制造,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省市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引进物流商贸,实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格局。桂集、顾桥、钱庙、古店等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轻工制造,坚持精致布局、特色先行,形成园区面积12平方公里、规上企业100家、总产值100亿元的园区发展规模。

引导创新要素向“一区两园”高科技企业集聚。经济开发区主区重点围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业态;引进发展服务业、工业地产、总部经济等产业业态。两园建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强链补链。积极支持“一区两园”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采取合作共建或技术依托等形式,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后备库,深化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选择一批创新型企业,落实支持政策,进行点对点辅导帮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推动乡镇工业集聚区错位发展。明确产业功能定位,统筹抓好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配套,抓好对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链项目的扶持培育,谋划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广阔、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顾桥工业集聚区重点进轻工电子、装备制造;古店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食品深加工等项目;钱庙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机械制造、箱包服装纺织等项目。以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加快工业转型发展。

专栏3 :产业园项目建设  

1.桂集片区创新产业园项目;2.凤凰湖片区双创产业园项目;

3.桂集孵化器项目;4.凤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第三节 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做大做强煤电优势产业,培育新能源企业。突出煤电联动纵深发展,延伸拓展煤电气产业链。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做大做强煤炭、电力两大优势产业。统筹煤电基地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从注重规模速度型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奋力打造凤台煤电的“升级版”和长三角及华东地区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紧密围绕长三角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加快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输出,加快推动中煤新集杨村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支持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建设,建成协鑫风电、大唐风电项目,重点推进华润风电、3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将全县新能源发电项目纳入省“十四五”电力规划。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培育,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围绕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扎实推进矿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基地等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形成具有凤台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煤电固废循环经济示范园。充分发挥凤台县煤电固废物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电固废物利用,推进新型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建设关店、顾桥、岳张集、新集等4个煤矸石循环经济园和粉煤灰循环经济园,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两化融合”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凤台县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线上造势、线下互动”,重点谋划电子商务、数据中心、软件开发、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把握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实现首位产业快速集群发展,推进锂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完备产业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做长链条,做宽领域,做大做强煤矿电子安全设备,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发展。

专栏4:煤电气产业重大工程与项目

1.张集电厂一期;2.凤台电厂三期;3.中煤新集杨村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工程项目;4.协鑫风电;5.大唐风电;6.华润风电;7.三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

 

 

第四章 着力推进高效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节 发展思路方向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高效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深耕主业、厚植特色,逐渐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第二节 强化农业现代园区建设

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大要素保障,完善推广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农业科技孵化器优势,围绕生态循环方向,打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综合平台。

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理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快推进“一心五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良好格局。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科技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开展全产业链创建,充分利用“马店糯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做大做强大米产业。支持以国武粮油为首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延伸马店糯米产业链,实行“企业+农户+产业化+金融”模式,推动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支持以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全面升级“一链、二群、四区、五基地”总体目标,核心区基础设施水平进入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先进行列,核心区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四大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基本形成粮食加工物流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一个休闲农业基地。

 

专栏5:打造农村现代化园区建设

1.杨村镇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项目;2.丁集镇果儿多家庭农场农业种植示范园项目;3.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4.关店乡绿美人塑酥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5.丁集镇青年场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6.安徽凤台绿港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第三节 做精农业五大主导产业

稳步推进种植业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种植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业融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逐步构建以稻麦吨粮县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生产,推动糯米产业向名优特精方向发展。不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力开展粮食高产攻关行动,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量。探索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做好三大“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示范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以桂集、杨村、钱庙、古店、朱马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50万亩优质水稻。

调整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形成优质粮食(水稻、小麦)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沿国道237线、省道102线形成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带,重点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优势种植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区,形成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优质中籼糯稻示范基地、稻虾(鱼)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基地,沿淮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水稻小麦绿色丰产节肥节药示范基地等“三带三区多基地”的粮食产业空间格局。

“双化并举”发展蔬菜瓜果产业。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以凤凰、关店、丁集、李冲、大兴集等乡镇为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无公害化和产业化蔬菜瓜果种植基地。

推进绿色养殖业发展。坚持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增值空间,加快畜牧产业“四化”发展,推进牧原养殖场二场、五场、六场、十二场项目,开工AAA级生猪定点屠宰场项目。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逐步形成尚塘镇、朱马店镇、古店乡、顾桥镇、桂集镇等沿凤利路乡镇1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丁集镇、关店乡、大兴集镇等西北部乡镇2万头肉牛生产基地,杨村镇、岳张集镇、新集镇等乡镇4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关店乡、古店乡、新集镇等乡镇50万只良种蛋鸡生产基地,以及刘集镇、凤凰镇、桂集镇等乡镇200万只肉禽生产基地,扩大绿色健康养殖基地规模,实现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高效化。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利用湖泊、采煤沉陷区等大水面发展生态增殖渔业,发展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打造特色水产品基地。改造提升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抓特色品种的引进,抓特种基地的扩张,发展以毛蟹、甲鱼等为主的特色渔业。以县鱼苗场和县河蟹厂为苗种繁育中心,以凤凰、刘集、顾桥等乡镇为主,加快鱼蟹良种推广,稳步增加水产养殖面积。

实施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延长经果林产业链,培育林果生产、贮藏、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以现有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培育特色经果林基地,积极推动林业特色种植业,以林下种植、林间养殖、食用菌培植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以李冲、桂集等乡镇为中心,发展名特优经果林3万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药复合种植等3万亩。

第四节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行蓄洪区适用性农业发展。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深做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规依标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打响优质农产品品牌,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尝试提供净菜、半成品菜、成品菜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推进糯稻、大豆、肉羊、肉禽精深加工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业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深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机融合,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区。

落实“158”行动计划。建设面向合肥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标准化、规模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和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在原有的57个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延长辐射弧,逐步壮大,构建现代农业新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确保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市级6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加7%);建成2个省内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三品”认证基地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0%左右。“三品”认证达到60个,土地流转率达到45%。

专栏6:打造农村现代化建设

1.淮南辰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2.关店乡沉陷区生态养殖项目;3.茨淮新河生态观光林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多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合作经营的全覆盖。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由交易联结走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主体融合。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财政、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扶持等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实施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托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所为支撑,全面强化品种、技术、农技等设施研发、创新、转化。做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服务工作,深入实施良种工程等,健全农业良种良法试验示范机制,促进农业先进技术集成推广,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动物疫情监测、完善农业资源监测。围绕市场需求,推动农业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科普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专栏7: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1.糯米加工基地项目;2.关店乡绿美人酥瓜种植示范基地项目;3.安徽凤台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

第五节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布局,推进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新模式,实现各利益主体共享农业发展成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增收。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与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有机结合,选择落实一批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参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引领专用品牌粮食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参与建设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和辐射区,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按照“三品”(品牌引领、品质保证、品种优先)发展思路和“三个至少”(每个示范点至少注入1个粮食品牌,至少明确1个专用品种,每个专用品种至少集中连片种植一定面积)要求,打造专用品牌粮食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有机结合的生产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五章 持续加强现代服务业建设

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思路与方向

推动现代服务业强县建设。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换挡提速,实现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保障功能,推动服务业抢占先机,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着力推进服务业均衡发展。坚持“增量提质、优化布局、互动发展、区域协调”的思路,立足基础,发挥优势,努力构建“一核集聚、两区辐射、四带带动、多点支撑”的战略性空间布局,力争创建5个现代服务业省级重点集聚区,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强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 服务业空间布局

持续推进“一核集聚、两区辐射、三带带动、多点支撑”的战略性空间布局,构建各乡镇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核”指老城区。老城区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性服务功能,应优先发展商贸、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信息、中介、健康服务等产业,打造商贸、物流、文化等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凤台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极”。积极推动商业街区提质与改造,谋划与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提高商贸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文化馆县域内资源共享,发展智能商业服务,基于商业大数据开发针对生产、营销、决策等商业化服务,保证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度。积极推动养老设施升级改造和新建,建设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两区”指凤凰湖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为目标,以重大服务设施和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商务、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聚集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在做足生产性服务的基础上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凤台转型发展重要平台和凤台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融合发展;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力争建设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超百亿的园区。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城市功能,编制实施新的经济开发区战略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带”指茅仙洞景区、茨淮新河风景区和凤凰湖新区旅游发展带。旅游发展带重点发展观光度假游,要求依托茅仙洞景区、茨淮新河风景区和凤凰湖新区旅游持续推进凤台县景区智慧旅游;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依托淮水倒流自然奇观,精心打造“千里长淮第一峡”峡山口景点;谋划生态康养项目,规划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利用凤台县煤矿塌陷水面,打造特色生态文旅项目。

“多点”指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大力发展各类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做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提高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与养护、农产品营销、废弃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效率与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开设电商平台镇级、村级特色馆以及建设对应电商服务体系,将其融入凤台县电商与物流体系。加强旅游各类软硬件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点,突出乡村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三节 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业

按照“持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质生活性服务业”的思路,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特色化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建设立足于区域服务业聚集区和辐射各乡镇的服务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绿色、古色、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完善凤台县景区配套设施,着力构建“龙头引领、核心集聚、多点支撑、区块互动”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围绕“一山”(茅仙洞)、“一湖”(凤凰湖)、“一带”(茨淮新河观光带)、“一园”(农业产业园)四个中心,为进一步配合淮南八公山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改造、文化主题提升及环境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启动茅仙洞景区4A级创升工作。深入挖掘和培育壮大特色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将凤台打造成为以休闭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城市、省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区、生态恢复示范区。

积极参与“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围绕“龙翔凤舞·翠绕明珠”主题,提升改造茅仙古洞、硖石晴岚、桃李拂香、龙潭映月、水舞倾城、青莎翠岸、花影沃田、西淝安澜八处景区。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立足长三角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区位合作,把握大众休闲旅游消费升级机遇,吸引客流短途休闲游,积极融入淮南市级规划凤寿产城游联动发展带。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花鼓灯艺术打造文旅项目—花鼓灯文旅小镇,打造精品,推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花鼓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国内交流平台,拓展国际舞台。

专栏8:三条旅游黄金路线

1.人文山水旅游线路:茅仙洞——李冲回族乡——寿县八公山,体验山水风光,感受人文历史。

2.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三里沟抗日纪念园---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板张集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

3.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淮上明珠景区(知青文化园)---凤凰湖湿地公园,寓教于乐,生态文化之旅。

 

二、发展商贸流通和商务服务业

适度发展和调控大型网点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比例,形成以各类商业街为特色,以社区商业为基础,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既引导、满足消费,又创造、扩大消费的现代化区域商业模式。形成商贸服务业、物流基地与现代制造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改造提升商业网点布局,调整商业街定位,鼓励发展特色街、合理新建综合性商业街,调整并规范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农产品市场档次,改造和新建农贸市场、引导农贸市场超市化转型。谋划实施新型城市商贸综合体,提升商贸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加快农村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动传统商贸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突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商贸业创新发展。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现代物流园建设

充分利用凤台县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淮河航道、济祁高速等优势,以多式联运为抓手,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煤炭、建材、农机、农副产品等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构筑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继续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贮藏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淮河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凤台县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

四、创新发展现代服务新业态

建立健全“互联网+”新业态。围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认证等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商贸”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提升智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融合,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大力发展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

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拓展移动通信终端、服务机器人等信息消费产品,培育发展在线网红经济,开展直播营销、内容营销、社群营销,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等销售新模式。

五、探索商业新模式,积极推动电商发展

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突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培并举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商贸业创新发展。完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功能设施配套和运营管理服务水平。督促运营企业提升运营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拓展村级服务站点的服务功能。加强对基层站点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拓宽站点的业务和便民服务内容,完善网点的基础台账,提升村级站点内生动力和运营业绩,使村级服务站点真正成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加油站”,积极推动农产品朔源体系建设和“三品一标”产品上线,推动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电商主体培育和电商人才培养,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

抓好农产品上行和电商扶贫。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企业电商转型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全县公共品牌开发、培育、推广工作,引导电商、微商强化网销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着力提升凤台电商产品及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努力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空间。加大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的推广复制和创新,力争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电商,贫困户的农产品大多通过电商销售出去,鼓励支持电商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户脱贫增收。

 

专栏9: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1.村卫生室建设改造项目;2.村(社区)养老服务站项目;3.沉陷区生态修复及旅游观光项目;4.淮河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5.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6.老年公寓项目。


第六章 打造凤台绿色发展新名片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协调“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围绕凤台发展之要、转型之需,努力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等发展目标

第一节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

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精准治污,继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砖瓦窑监管,推进柴油车路查以及渣土车、农用车、“散乱污”等整治;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持续建设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城市扬尘治理和监控项目等大气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深化“碧水保卫战”。保护河流健康生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好淮河淮南段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十年禁捕”。重要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持续开展主城区淮河沿线治理和西淝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与水系综合治理等水环境修复重大工程,采煤沉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做好饮用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工程、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及管网建设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水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消除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巩固“净土保卫战”成果。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突出抓好土壤和工业固废污染防治,着力推进煤系固废整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行为,完成刘集化工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场,实现建筑渣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管理目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中大型垃圾中转站,减少渗滤液的二次环境污染。

专栏10:加强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1.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项目;2.引江济淮工程;3.张集截导污工程项目;4.永幸河上下段治理工程项目;5.乡镇生活污水厂项目。

第二节 科学优化三类空间

构建高质量生态空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造林奖补、退化修复林等项目实施,统筹做好全县国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创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县;推进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78‰以下。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构建高品质农业空间。坚定不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现耕地基本农田化、基本农田高标准化。耕地保护红线得到有效控制,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促进耕地资源有效集聚利用,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从严落实地方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

打造绿色宜居城镇空间。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绿色发展。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等原则,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构筑“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把县城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完整,具有“青山、碧水、秀城”特色的现代化淮畔名城。

专栏11:三类空间优化重点项目

1.沉陷区生态修复及综合开发利用项目;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人居环境整治项目;4.村容村貌提升项目;5.垃圾分类项目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

编制专项治理规划。根据先征后用、先搬后采原则,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着眼沉陷区实际,科学编制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优化矿区空间布局。对矿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调查评价,结合产业类型、人口规模、区域位置等情况,将采煤沉陷区空间布局与矿产资源开发、矿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整治、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优化矿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厘清治理责任主体。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责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加快推进货币化补偿机制落实,严格落实企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确保“边开采、边治理”落到实处,不再产生新问题。

建构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综合整治、收益共享、市场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政府投融资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解资金短缺瓶颈问题。

统筹协同科学治理。统筹好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配套、群众参与的协同,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渔则渔、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以建立以优质水环境为主体的多样化水-陆生态系统,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科学修复。

加大接续产业建设。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充分结合,立足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增殖渔业,建设湿地公园,打造生态养殖、水上休闲、湿地公园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服务综合体;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水面光伏、新型建材等特色接续替代产业。

专栏12: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1.凤临湖综合治理;2.矿区周边环境治理;3.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项目

f

第七章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第一节 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城市公共交通以及综合运输枢纽有机整合,强化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与周边核心城市以及周边重要经济圈之间的区域综合交通建设,为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融入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合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的交通联系,不断提升交通辐射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使凤台成为皖北主体交通的主要节点。

大力推进以公铁水和港口为标志的“3+1”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与周边县区重要通道建设,加快完善路网建设,构筑“三纵两横三联”的干线公路网布局,实现主城区快速过境,乡镇、高速公路服务型互通、高铁站、4A以上景区及凤台港全面覆盖。实施一级公路提升工程及二级公路达标工程,构建“畅通高效、能力适应、安全经济、结构合理”的干线公路网。开工建设凤台客运中心,围绕客运中心加强公路和城市的衔接,完善场站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地区性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一级公路服务区建设,实现公路物流和凤台港物流的联动。

实施凤台新港综合码头疏港项目。积极推进现代化港口建设,重点建设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将凤台新港逐步发展为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水泥等多货种并举,兼顾集装箱等综合物流运输,具有装卸储存、运输组织、临港工业、煤炭交易、中转换装、现代物流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完善区域内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自然村硬化路建设,完成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的基础上,向规模以下的自然村延伸。推进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实现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对安全风险重点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改造农村公路危桥,配套建设必要桥梁。建设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专栏13:交通建设重大项目

1.凤台三桥项目;2.新港综合码头项目;3.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项目;4.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5.G345潘集区田集至姬庄子一级公路改建(凤台段)工程;6.S239许凤路阜淮铁路升级改造工程;7.城乡客运停保场;8.新港综合码头疏港公路;9.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凤台段)项目。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公用事业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设农村供水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城市管网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环境,实施新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整体工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把凤台建设成为“环境洁、秩序优、管理强”的宜居城市。

完善现代化城市管网建设。完善城区污水收集和输送系统、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完成地下管线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燃、热气进城乡。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完善城区天然气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燃气铺设力度,推进天然气进乡镇,实现主要镇区天然气全覆盖;以凤台县暖居工程为重点,实现分布式供热方式,普及城区小区(含老旧小区)供暖。以凤凰湖新区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为重点,实现全覆盖现代化供热管网系统。

补齐补强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建设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安全、持续良性运行。实施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基本完成“1+5”城乡一体化建设,即“1体系+5分区”农村供水工程保障体系和“1张网+5个环”互联互通环状管网保障系统。推动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方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8%以上。

实施排水防涝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对道路积涝点管网和排涝泵站进行提升改造,实施积涝点整治工程以及涝泵站改扩建工程,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增强排水防涝系统化能力,解决积水积涝问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1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乡镇天燃气管道工程项目;2.城市防洪圈堤防洪排涝达标建设工程项目;3.凤凰湖新区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项目;4.暖居工程项目;5.实施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项目。

第三节 建设安全用水护水网工程

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效能。以重大水利工程谋划为抓手,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向,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明,确保水安全,提供安全可靠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支撑,以保障居民安全优质用水,促进居民节水护水。

聚焦重点水利工程,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做好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实施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完成菱角湖街角公园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防洪圈堤防洪排涝达标建设工程、西淝河干支流治理等等重点水利项目落地。

聚焦水旱灾害防御,筑牢安全屏障。持续开展水利工程度汛隐患排查处置。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水利工程精准调度。合理控制西淝河、永幸河等内河水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调蓄水作用和防洪减灾效益。完善河湖长制基础性工作。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遏增量、清存量,做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聚焦依法管水治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水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费征收工作;依法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持续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复核工作,完成用水统计调查任务。聚焦水利行业乱象整治,加大非法采砂打击力度。大力开展清理整治淮河(凤台段)河道非法采砂集中行动。

专栏15:水利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建设;2.西淝河干支流治理工程;3.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4.凤台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体系提升项目;5.姚家湖排涝站拆除重建工程。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网络强县”战略。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坚持整体推进和持续升级并举、全面覆盖和补齐短板兼顾、既有设施与新兴技术并重,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4G、5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优化完善室内覆盖,提升热点接入能力,实现4G、5G网络覆盖和速率进一步提升。

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城市大脑、充电桩等建设,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布局应用,建设“智慧凤台”。

推进5G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5G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构建“5G+”新经济形态,做好4G、5G网络向偏远地区的延伸,实现行政村、道路沿线、旅游景区、矿区等区域的有效覆盖。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持5G基站建设,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新高地。以建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基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构建智慧城市数据大脑,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民生、智慧物流、智慧生态、智慧产业建设。

基础数据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各部门和单元网格数据;整合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专项数据;共享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全要素目录管理。

升级平台功能。运用物联感知、视频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对数字城管的监督指挥、考核评价、公众服务等功能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城管原有的信息采集、任务派遣、结果核查、绩效评价等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和运转;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分析、全方位预警,为城市管理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支撑。

拓展行业应用。主动适应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程,重点建设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等行业专项应用系统,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第八章 重点补齐民生工程短板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责任,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持续提升就业创业质量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就业创业培训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以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采煤沉陷区群体就业。全面做好采煤沉陷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完善提升安置区的教育、就业及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业有所成”,不间断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组织的招聘就业培训,积极与开发区企业合作,安排就业岗位,做好“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服务工作。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且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进技校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十四五”期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000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达到2万人。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改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顺畅流动机制。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凤台一中重回全市一流高中。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补齐现有教育服务体系的短板,广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体系、老年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体系,实现各类教育学习平台逐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教育优先保障地位更加牢固。

完善教育制度和治理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服务的保障条件更加坚实,教育服务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有效监管、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独立评价、智库专业咨询的体制逐步定型;教育规划、督导、评价、行业监管、经费投入、教师专业化管理等制度不断健全。

扩大教育普及面。持续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层层传导压力,精准控辍;加强公办园建设,配备好师资力量;以集中攻坚的方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高中资源短缺、学校运转困难、大班额比例高等突出问题,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不断破解“城镇学校挤、择校热和乡村学校弱、质量差”难题,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可能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形成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和投入制度。

完善教育服务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充分挖掘民办教育政策支持空间,落实好“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方面的扶持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在处理教学冲突事件过程中,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保护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情怀,着力解决教师待遇低、保障弱问题;健全职业学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制度化。

深化教育关键环节改革。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在招生、教师评聘、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等具体事项方面的自主权;实行“县管校聘”;改革评价机制,发挥国家教育督导以及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治理体制;加快招生体制改革,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深化学校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专栏16:教育

1.凤凰湖一小项目;2.第二中学项目;3.城关镇中心学校项目;4.凤台五中改扩建项目;5.职教中心建设二期项目。

第三节 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改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成果。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统筹全县医疗资源,使医疗服务最大化服务于公共卫生建设,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到期校验,开展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控和实地审核一体化。落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管理制度。继续开展行业行风建设,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普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重点强化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美容、非法采供血和科室出租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推进卫生信息系统条块融合。建立覆盖全区域的第三方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满足未来10-15年的数据存储要求。明确中心数据交互接口标准,统一管理。推进县域内医疗、妇幼、疾控等机构接入数据中心。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中医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统计直报信息系统等业务模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制定《凤台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公开招聘执业医师、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使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上升,人才结构与分布进一步优化,人才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趋于完善。

专栏17:医疗

1.县人民医院新区建设项目;2.120急救中心建设项目;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4.新集镇、朱马店、桂集镇、丁集镇、大兴镇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贯彻落实城乡居保“两个机制”实施意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保费用减、免、缓的各项政策。抓好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流程,推进社保经办“一网通办”,协同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实施集体协商制度。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裁审衔接,提高调解仲裁工作质效。宣传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深入实施根治欠薪行动,加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强化保障机制,着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托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帮助残疾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完善健全信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实施民生工程,对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加大投入,提标扩面。落实多种保障措施,为一户多残、教育、医保等多种惠残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做到符合条件享受政策人群全覆盖。实施无障碍改造工程,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行方面的障碍。探索和建立残疾人社区养护和居家养护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残疾人工作站、残疾人之家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做好残疾人的托养、照护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养康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为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维权等提供开放交流的服务平台。

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专业化运营。推进区域性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加快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乡村闲置学校、厂房、商业场所等资源适老化改造。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完善老年人联系走访、定期探视走访机制。

完善殡葬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殡葬改革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丧葬陋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方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强化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本质,规范选择性殡葬服务供给与管理,清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管理、提升殡葬服务协同共进。谋划推进“县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乡镇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南平山公墓二期建设项目”等殡葬服务项目落地生根。至“十四五”末,建成的县级公益性墓地,占地200亩墓穴3万余个,可满足未来20年城区死亡人员安葬需求;17个乡镇公益性墓地实现全覆盖。完成南平山公墓二期建设项目。

第五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以解决住房困难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

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进一步抓好重点时段安全管控、加强危大工程安全管控、加强起重机械管控,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做好质量监管,切实做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完善政府与居民合理共担住房基金制度,积极稳妥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外资等非公有制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开展农村四类重点人员住房安全鉴定及房屋改造提升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员住房安全。

专栏18:住房

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第六节 构建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彰显凤台风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县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凤台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大“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凤台好人”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抓好“星级文明户”评选,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汇聚社会文明的力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塑造诚信品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落实文化馆县域内资源共享工作,落实乡村振兴计划,完成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花鼓灯和推剧艺术,打造绿城花鼓灯文旅小镇。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国内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舞台。每年创新一个花鼓灯舞蹈,为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比赛作准备。大力实施推剧艺术人才战略,加强推剧艺术人才培养,积极培育和拓展保护、传承、发展好推剧事业;实施精品战略,以省级戏剧剧目创作孵化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依托,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专业人才培养。做好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做好农田水利和基础建设用地文物勘察工作。建设数字非遗库,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等非遗金字招牌。持续做好非遗申报及“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工作。

专栏19:文化旅游

打造文旅项目—花鼓灯文旅小镇,在茅仙洞景区新建“国学研学基地”。

第七节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的保护和关爱,确保权利公平并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推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统筹兼顾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的权益,消除不利于妇女发展的障碍,显著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参政比例、社会福利水平等。加大对残疾、留守妇女等特殊妇女群体的关爱帮扶。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施儿童发展纲要,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弃婴和各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完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实施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

注重加强家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倡导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加大平安家庭建设激励,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完善家庭支持体系,实施家庭文明创建行动、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和家庭服务提升行动,鼓励社会资源为家庭提供服务支持。

提高残疾人发展能力。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实施对残疾人的特别救助,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健全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体系,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培育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第八节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完善清单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覆盖水平。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市民服务体验和资源使用效率。推进体育、文化、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兼容设置,推进时空多元共享,实现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

放宽社会资本准入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吸引社会力量积极从事社会事业领域服务机构的设立、项目与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以产业化思维,加快培育壮大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产业,不断增强区域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供给水平。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持续促进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 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提高,健全资本、专利、技术、管理等 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鼓励农民进行农家乐、民宿经济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开展产业开发、金融支持、就业培训等工作。推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入推进双拥工作,重点扎实解决好军队转业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军人安 置以及随调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深入开展“青春助力强军梦”活动,推进社会拥军,激发军地合力、军民同心的双拥共建活力。推进光荣院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鼓励在凤企业联合打造“智慧军营”。


第九章 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发展思路

落实县域空间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对接合肥经济圈。持续实施“一主两副一轴三板块”城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区集聚人、园区吸纳人、塌陷区安置人、景区留住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充分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依据《凤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成中心城区详细规划编制和15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一步更新理念,完善市政设施配套、提高环卫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绿化品质,努力把凤台打造成居住舒适、环境优美、整洁有序的美丽家园。

推进法治凤台建设。平安凤台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咨询力度,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内容,深刻领悟其中所隐含的法治精神和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当好民法典的宣教者,带头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主动为群众提供相关方面的咨询和帮助,让他们懂得运用法律规定保护自身的利益,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知法学法懂法的氛围。贯彻《社区矫正法》,推进成立“凤台县人民政府社区矫正委员会”,依法组建成立凤台县社区矫正机构,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促进凤台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发展动能,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建设品牌粮食生产基地,推动糯米产业向名优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抓好扶贫产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 完善城镇治理体系建设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完善“多规合一”规划实施及管控体系,塑造和谐共融的城乡空间形态,提升县城核心功能,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合淮业走廊、合肥都市圈及长三角地区城市间高效联动,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全县人均GDP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控制在2:1以内。

完善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提升城市道路功能,建设慢性系统。结合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改善慢性出行条件,倡导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做好凤城大道、体育场西路、体育场北路、胶州路、明珠大道人行道和慢车道提升。完善七横六纵规划区主干路网及水系、湿地、公园、廊道,高品质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彰显“山河湖湾港”特质,打造依山拥城、两湖环抱、三湾而居、三河绕城、开放港口的淮韵名城风貌。完成环城水系永幸河西延、城防堤淮河生态修复,敞开滨水城市空间。

提升城市“亮”度,美化城市夜景。提升公共空间照明水平,打造城市亮化示范区块。重点打造广场、公园等夜景亮化。谋划实施凤城大道、明珠大道亮度提升;凤城大道与明珠大道交口夜景打造;凤寿路路灯亮化提升;永幸河滨河绿带亮化提升;凤凰文化公园、体育场等节点夜景打造;凤城大道(政务区段)楼体亮化等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美景。

提升园林绿化水平。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等原则,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构筑“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实施凤台淮河二桥三角公园建设、济祁高速东侧中央公园建设、淮河大堤(凤城水岸至丰鑫码头)湿地公园建设、学苑路垃圾中转站东侧游园建设,改造提升城防堤公园、大桥公园、西城河公园、凤凰文化公园、古城角园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林绿化景观品质。

公厕完善、净化、美化。按照“布局合理、数量适宜、绿色环保、标准规范”的原则,在城区公园、重要活动场所、商业聚集区、人流密集的主要路段建设三类以上公共厕所。健全公厕保洁责任制,完善公厕管理标准,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户外广告规范、美化。重点整治未经审批、长期空白闲置、设施陈旧破损、严重影响市容和安全的广告设施。规范城市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标准,加强设置管理,做到布局合理、设计精美、美观靓丽、特色彰显。

建设智慧城市创建发展新高地。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升华,发展更高层次的“智慧城管”,基于现有数字城管平台组织体系和架构,开展平台智慧化功能升级和行业应用智慧化改造升级,形成以现有平台升级为基础、多平台资源整合为手段、本地化需求为引导的节约型、高效型、创新型的智慧城管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升级平台功能,拓展行业应用。主动适应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程,重点建设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和智慧执法等行业专项应用系统,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精细化管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创建为统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利用闲置地块,探索城区公共临时停车场设置和停车泊位市场化运作。推进公交一体化改革,加快发展绿色节能公交。开通至商杭高铁凤台南站公交专线。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运营实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公共管理与配套服务“六大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便利群众生活的“15分钟生活圈”。探索社区管理模式。实施主干道亮化和绿化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专栏20:推进凤台城乡建设

1.搬迁安置、棚改项目;2.安五期;3.安七E地块;4.安七ABF地块;5.斜路陈棚改项目;6.新集二期;7.新湖二期棚改项目;8.滨河大道及南侧景观工程;9.美丽乡村建设燃气管道工程项目;10.河西至各乡镇压管网。

第三节 打造“平安凤台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全力夯实平安建设成果。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目标,形成预防遏制黑恶犯罪的长效机制。严打严重暴力和恶性犯罪,落实命案侦破工作机制和重大警情应急响应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入室盗窃、盗窃“三车”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大力整治黄赌毒等治安突出问题。要深化大巡防工作,进一步提升巡防质效。

筑牢基层基础工作,全力推进治安改革创新。大力加强派出所“一室两队”建设,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滚动排查与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总体目标。加强社区警务室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完善优化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预知预警、精准打击、动态管控、服务群众的能力。强化警务保障机制运行,完成马店派出所新建、新集派出所改扩建、城北派出所和北大坝派出所迁建,高标准推进情指行中心、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和事故中队、治超中队、车辆管理所新建、拆建等,推动社区警务建设。

坚持管理服务并重,全力护航经济发展大局。不断优化公安管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治安环境,切实把“双提升”工作作为一项贯穿全年的常态化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紧紧守住公共安全底线,加大农村交通安全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两站两园一长建设。常态长效开展交通、消防、危爆物品等公共安全隐患排查,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消除隐患,全力护航经济发展大局。

大力弘扬严实作风,全力打造过硬公安队伍。聚焦“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要求,深入推进“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活动,强化队伍纪律作风建设,打造“四个铁一般”高素质公安队伍。

推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布局,推动凤台县乡建立“一站式”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积极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融入政府公共服务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乡镇矛盾调解中心项目建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进派出所警务智能化、执法规范化、保障标准化、队伍正规化建设,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吸收出租、物流快递、社会团体等人员力量打造“凤城义警”队伍,形成警民携手、齐抓共管格局。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等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应急救灾水平。健全城镇抗震、消防、交通、气象、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镇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

推进各类灾害防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制订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方案和可替代预案,确保满足交通、能源、通讯、垃圾处理等应急需求。结合绿道、河流等自然隔离形成适度分散的分隔防灾区,为城市预留不同功能的可防御空间,大力推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应急投入长效机制,健全应急综合支撑体系,提高应急保障水平。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健全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第四节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深入推进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保量提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做好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工作,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积极开展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加强管护责任。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农村乱占耕地“八不准”制度。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培育和壮大产业发展,发展优势规模产业。实行“以企带村、村企共建”模式,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反哺农业,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创办合作社的形式,加快规模生产、土地流转、专业协作、连锁经营等。

拓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实行“特色农业+旅游+电商”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积极发展采摘体验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乡镇级工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建设,提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加强产业、就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围绕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发展壮大中山杉育苗优势项目、银凤牌糯米区域减贫、润航循环农业产业扶贫等产业模式和品牌,发挥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21:打造农业生态产业

1.尚塘镇循环农业生态园;2.丁集镇青年场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3.绿港现代农业园建设项目。

改善乡村宜居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开展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集成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业节水等工程。大力推广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种植与养殖环节的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示范村、达标村、生态宜居村四个层次,建成示范引领型、特色发展型、改造提升型、搬迁撤并型“四型”乡村。加强环境整治,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突出乡村特色。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用效能,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网络体系全覆盖。

专栏22: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提升村容村貌。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将扶贫工作重心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相对贫困管辖。抓好产业衔接、政策衔接、人才衔接、组织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扎实做好防范返贫致贫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围绕边缘户、九类人群重点落实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统筹救助帮扶资金,落实救助帮扶责任,抓实抓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加强系统管理和过程管控,确保各类帮扶措施持续全面落实到位。对因灾、因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为重点,加强动态监测,提前掌握和预判变化趋势,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第十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定不移抓好重大改革举措,推进全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更大力度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改革创新释放更多红利。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解放思想,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完善企业服务体系,采取“企业点菜”方式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实施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全面融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深入推进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举措相同;积极开展“一照多址”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严格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推进“不见面审批”模式,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电子证照推广应用。提升“同城通办”能力,实现市场主体就近可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个工作日落到实处,实现最多跑一次。启动简易注销程序,推进企业注销再提速。试点推行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改革。探索区块链在大数据交易、招标投标等领域的应用。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压缩重点事项审批时限,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工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实现“一网、一门、一次”目标。完善全程代办制,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首席服务官等便利化措施,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尽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入驻和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主动为企业讲解国家、省、市、县最新相关政策,让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到相关政策带来的优惠。

降低企业各类费用积极落实国家减税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减少企业开办的各类行政审批费用,切实降低企业开办成本。积极发挥县投资公司融资功能,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与优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强化竞争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价格监管执法,加强重点时段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机制,加大网络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力度;加强反垄断执法,以公平竞争政策为基础,推动全县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实现全覆盖,集中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取消与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为企业的负担松绑,为企业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小微企业等经营成本,积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千方百计保护好市场主体。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组织动员民营经济人士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创新亲商服务理念和方式,创建“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权益维护机制。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家回馈社会的名誉保护机制,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落实好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经营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二节 加快土地管理改革创新 

着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利用低效用地腾退空间。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绿色发展模式和考评机制,健全完善土地“亩均效益”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厂房进行“零增地”技术改造,实现增产增效不增地。积极盘活城乡和园区闲置建设用地,激发土地使用价值,通过统一布局规划,科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健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探索具体用地项目公共利益认定机制,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解决机制。全面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宅基地建房审批管理。

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产权、林权等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约束机制,盘活存量用地、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逐步清退资源利用率低的淘汰限制类企业用地。制定高质量的产业准入标准,依据不同产业类别,细化产业用地开发强度管控。加强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强化产业绩效评估和土地退出机制。 

第三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有效防控财政风险。落实好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稳妥化解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和隐性债务。加强举债源头管控,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全面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积极构建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统筹考虑未来年度增支压力,完善跨年度平衡机制,确保财政可持续。

加强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开源节流,多措并举确保实现收支平衡。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统筹利用好各类结余、沉淀资金。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完善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立健全动态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创新政府采购制度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充分融合。

第四节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大金融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制度与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推进金融机构服务多元化。重点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与股权投资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战略合作,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争取获得国际无偿援助资金和优惠贷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合理引导民间融资。支持符合监管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推进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发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融资模式。大力发展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企业上市培育与指导力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积极推进发行企业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拓宽融资方式。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绿色债券和碳金融领域创新力度,逐步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探索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一步做优做强,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创新信贷模式,运用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化金融普惠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线上信贷产品,充分满足农户、居民、个体工商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不同层次的普惠金融业务需求。

 

第五节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与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运作机制,将国有出资人意志切实体现在公司治理中。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步伐,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链发展。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准确定位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有序推进对国有 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制定其董事会履行出资人职责 的授权清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国有资产整合重组。推动以监管国有企业向管资本方式转变,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摸清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底数,持续加大优质资产整合重组力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民营资本。

第六节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推进法定机构改革。坚持市场化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以“瘦身强体、精简高效”为目标,深化“大部制”改革,加快组织流程再造,实施扁平化管理,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试点“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进“一园多区”“跨区托管”方式。深化园区运营机制改革,回归本位、聚焦主业。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全面实施竞聘上岗、考核管理和绩效薪酬制度。创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开放灵活用人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和行业精英,采用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广纳人才。确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建立激励干部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容错纠错机制。

推进园区运营机制改革。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开发运营模式。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本纲要是今后五年凤台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推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人民群众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凤台建设新征程。落实好干部选拔标准,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推动干部优胜劣汰。牢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的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两地三区战略定位建设一线培养锻炼干部、考察识别干部、评价使用干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四风树新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包保机制,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着力整治工作中存在的怕、庸、慢、推等问题,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对不担当不作为的惩戒力度,为打造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第二节 加强组织管理

完善规划衔接体系统筹全县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创新规划编制,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等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逐步实现规划一张图,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互相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

凝聚规划实施合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等工作的领导,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加强规划考核评价。健全规划逐年逐项落实和规划中期评估考核。根据各部门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逐年纳入年度计划,制定具体行动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和部门责任。对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重要的预期性目标,县政府分解下达到县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定期检查,强化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健全规划评估机制。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和融资保障

统筹要素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优先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医疗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交通和水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

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分层推进,以项目、科目、部门、政府预算体系、跨年度预算、各类收入、增量与存量、编制与执行等为切入点,有序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加大专项资金的统筹使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办法、申报程序、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等内容,做到一个专项一个管理办法。强化部门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预算管理。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潜力。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采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奖补方式,实现财政资金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城市建设基金。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推进企业上市、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确保任务落实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施重大项目行动计划,建立动态项目库,推动新上项目开工,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进竣工项目达产,确保重大项目长流水不断线。强化项目招商引资,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在经济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探索制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制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台账化、台账管理机制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分级管理,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确保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战略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政策研究和储备,领导干部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牌督办,确保规划任务按节点有序推进。

加强政策的保障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注重定向精准施策,围绕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体系

坚持分类与全方位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健全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工作重点,完善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强对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重大投资项目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全方位监督与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县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促进规划有效实施,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