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辑日期:2018-12-11 16:54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阅读次数:字体【  

    

第一章     加快凤台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培育潜力产业

第四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第八章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章     着力保障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凤台

第十一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凤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根据国内外形势特点和凤台县情编制本规划纲要,旨在阐明凤台县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扩大开放合作,动员全县人民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章  加快凤台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以来,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省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体制机制明显优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县的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招商强县、商贸活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59亿元,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均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连续突破了10亿、20亿大关,2010年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亿元,增长17.6%;居民储蓄存款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在14.2%;职工平均工资38251元,年均增长14.1%。

城镇化速度加快。完成县城及乡镇、凤凰湖新区等总体和专项规划修编任务。全面完成临淮路、胶州路、凤城大道西段、胶州路桥、明珠桥、城北新桥及老城区淮河路改造、体育场、县消防站、水厂改扩建、天然气总站及主供气管道、凤凰湖新区污水管网等工程。完成县城规划区内拆违3万平方米,建设了一批市民公园及精品住宅小区。县城建成区达12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城镇化率达到38%,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461.5公斤,总产60万吨,收获面积、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8万千瓦。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了桂集、朱马店为主的130万亩粮食板块,城北、关店为主的16万亩蔬菜板块,城北湖、顾桥周边的3万亩水产养殖板块。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推广优质新品种22个、成套技术22项,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5%,水稻、小麦、水果、蔬菜优质率达到98%、95%、52%和85%。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三品”认证数量由4个发展到16个,基地由3万亩增加到21万亩。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技推广示范县,全省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县称号。

二、三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坚持“工业立县、商贸活县不动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县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5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5.043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财政收入456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220万吨的海螺水泥一期工程已经投产,船厂改造、杨村煤矿、顾桥电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在建,凤台电厂二期、杨村煤制气、力安煤机、盐城拖拉机等工业项目前期准备已经就绪。全县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个体经营户、社会商业企业已达一万余家。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实施,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达到140家左右,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6万台,销售金额近1.3亿元,补贴金额1500多万元,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先进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硬化路面近800公里,全县23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水泥(油)路村村通公路561公里,基本形成以3条省道为骨架,县乡道相连、乡村道互通的农村公路网络。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期建成区面积2.83平方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7亿元,完成各类工程1600处、土石方1400万立方米,解决了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淮北大堤、城防圈堤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塘路沟站、鸭咀沟站、马岗站、大李桥站等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全面完成。全县灌溉面积达到66.4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6%和84%,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开展各类培训4.2万人次,输出劳务55万人,新增就业3.7万人。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累计培养输送大学本科新生5362人,大专新生6143人。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县艺校、乡镇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36个,花鼓灯剧目俏媳妇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新建改建15家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新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所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投入1.95亿元,建设沉陷区应急搬迁安置点9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共为城乡1.7万户3万多人发放生活保障金1.22亿元,全县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万、2.8万和2.9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49.6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3.87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18.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37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校舍1.5万平方米,改造D类危房1.87万平方米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势

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国际看,未来五年,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资本将抓住日益突出的全球能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问题,重点支持能源、环保、信息、生命科学等新兴技术和相关制造业,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试图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在经历一段艰难时期后会缓慢复苏,国际资本也会重趋活跃,但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外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转移速度趋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面对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国家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加强节能减排及生态建设投入,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应对之策。沿海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国际贸易保护和国内市场竞争影响下的工业和外销企业,加速了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步伐,给凤台县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较好机遇。另一方面,国内区域间竞争加剧,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必然在吸聚要素、承接转移上对我县发展形成挤压。

发展的有利条件。凤台自然资源丰富,已有的能源、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煤矿机械等产业,为凤台发展工业奠定了基础。县内农业副产品和煤电伴生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约产生数百万吨煤矸石、粉煤灰,为发展新型建材业等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农业灌溉条件优越,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沉陷稳定水面的闲置资源可用于农业种养业和休闲观光业,为培育、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开发提供了空间。凤台县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淮河“黄金水道”东西向横穿县境,合淮阜高速、合阜铁路及筹建中的济祁高速、商杭高铁使对外运输更加便捷。凤台东南承接合淮同城化及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等国内最强的区域经济板块带动,西北辐射安徽阜亳、河南商周等广阔的黄淮腹地。位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中点,县境内的工农业产品交换活动历来十分活跃,农业、能源等资源品南下,百货五金等工业制成品北上,发展商贸物流业有广阔的空间。安徽将加快科学发展、兴皖富民步伐,更加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皖北振兴,凤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已建、在建、筹建的工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将为我县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基础。

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任务繁重,社会稳定存在隐患。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煤电,地方工业缺乏带动性强的支柱产业支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县属企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比较缓慢,企业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弱,经济发展面临人力资本不足的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内道路路况差,通行能力不强,防洪除涝水利设施亟待完善,城乡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完善,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浓、措施不强,投资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少数部门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效能建设不力、抓落实不够等问题。总体判断,凤台县进入了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人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为目的,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开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生态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全面推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展方式、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凤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实施经济社会转型主导战略。“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实施产业、人口、就业和管理联动,以转型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将凤台建设成为承接皖江、俯瞰黄淮,在促进皖北地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城市,成为在煤电化工、新型建材、轻工机械、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城市。

——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突出发展非煤电产业,既“顶天”,又“立地”。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制造业,支持新型建材、矿山机械、造船、农业机械、服装轻工、印刷包装、皮革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区域化的产业集群。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培育、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促进社会结构转型。实施“统筹城乡”战略,坚持异地安置与就地安置相结合,安置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非农就业与发展现代农业吸收消化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创业等形式,促进失地农民全方位、多领域就业。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煤电伴生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沉陷区域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地、节能和环保的农民公寓和搬迁安置小区。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煤炭的水运、铁路运输等低碳运输方式。

——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实施“开放创新”战略,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加快村庄向社区转变,乡(镇)村委向街道、社居委转变。加强政府转型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

——倡导思想观念更新。建立学习型政府,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改变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效能。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建设淮河流域乃至华东地区有重要影响的能源、新型建材和轻化工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城市,努力把凤台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富裕安康和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8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740元。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7%;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36亿元和75亿元,年均增长17%和19%;工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化率达到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120个。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7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按照国家、省市指标确定),万元GDP水耗年均下降6%。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绿化面积覆盖率达2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

社会更加和谐。“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组织培训劳动者2万名。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至2015年基本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达到5万、3.4万、3.3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达到3.3万、2.4万人。

 

 

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调控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目标

五年调控目标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348亿元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

2

人均GDP

55740元

年均增长17%

预期性

3

第一产业增加值

27亿元

年均增长7%

预期性

4

第二产业增加值

236亿元

年均增长17%

预期性

5

工业增加值

226亿元

年均增长19%

预期性

6

工业化率

 

67%

预期性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100-120个

 

预期性

8

第三产业增加值

75亿元

年均增长19%

预期性

9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8.2:69.5:22.3

预期性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500亿元

力争完成600亿元

预期性

11

财政总收入

70亿元

年均增长17%

预期性

12

地方财政收入

30亿元

年均增长17%

预期性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8‰以内

约束性

14

城镇化率

 

50.75%

预期性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900元

“十一五”末翻一番

预期性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00元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内

约束性

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6亿元

年均增长18%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9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按照国家、省市指标确定

约束性

20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

2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0%

约束性

2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约束性

 

 

 

 

 

 

 

 

 

第三章  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培育潜力产业

 

“十二五”期间,以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内生式发展和招商引资为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煤电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着力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轻纺服装等产业集群,稳步提高地方工业比重,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120家,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在75%以上,支柱产业占全部总量90%左右。

一、壮大发展三大支柱产业

立足煤炭资源和皖北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加快煤电一体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依托煤炭资源,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按照 “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产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凤台煤炭基地建设,加强对境内煤矿企业的支持。到2015年末,全县煤炭产业投资达100亿元,全县原煤总产量达4000万吨,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立足煤炭,加快发展电力产业。依托全县4000万吨煤炭产能,引进一批电力企业,加快全县电源点建设步伐,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升值。充分利用煤矸石低热值燃料和煤层气发展综合利用电厂,实现煤电一体化。“十二五”期间,全县煤电一体化投资100亿元,新增产能258万千瓦装机容量,2015年底全县发电规模达318万千瓦装机容量,年总产值达50亿元。

围绕皖北农产品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积极探索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延长农副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增值率。进一步加快粮油精深加工,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占有率高、覆盖面广的粮油精深加工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加强面粉、油料精加工和后续加工,全力打造皖北面粉和油料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鼓励以方便面、快食面等远距离销售的产品为方向,加强品牌建设,争取把面粉加工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瞄准淮南、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发展肉类和蔬菜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和禽类产品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蔬菜产业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产品深加工,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同步发展木材加工。利用凤台和皖北地区速生林资源,引进和培育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建筑板、胶合板、贴面板、装饰板、办公家具等产品。大力发展食品及饮料制品。支持“顾桥陈醋”做大做强,扩大市场份额,加快发展酒类生产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的产值达到50亿元。

二、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利用开采的原煤、煤层气、煤矸石及电厂的粉煤灰和余热,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炭机械、新型建材等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实现煤资源的就地转化、提质增效。加快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开工建设,引进煤变气技术,大力发展天然气及硫磺、液氨、硫酸等副产品;加快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气化、煤解耦热转化、煤制烯烃等产业研究和招商,引进大企业(集团)开发煤化工。“十二五”除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外,引进2~3家大型煤化工企业,产值达到160亿元。

大力发展矿用设备制造业。以县内煤炭开采企业为依托,加强与采煤企业联合,支持矿用设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向机械设备其他行业延伸,开发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产品。到2015年底,矿山机械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利用煤炭废弃物发展新型建材。利用凤台县丰富的煤矸石和电厂粉煤灰资源,生产全煤矸石烧结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粉煤灰蒸压砖等新型建材产品。依托海螺水泥440万吨水泥生产线,发展新型建材。积极引进新型建筑密封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发展优质高档产品。到2015年底,全县建筑材料产值达到30亿元。

三、围绕特色,积极培育潜力产业

依托凤台县能源、农产品、劳动力三大特色资源,做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精”的开发工作,发展潜力产业,重视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吸纳就业多的“偏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煤炭沉陷区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做好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准备。积极引进纺织服装、箱包拉链、电子电器、柳编、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沿海电子电器企业合作,推进岳张集电子玩具加工项目,承接家电配件、电子元器件生产,培育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利用采煤沉陷区低洼地栽种竹柳和杞柳,发展竹柳和杞柳深加工产业。

根据凤台的优势,发展造船、印刷包装等产业。发挥紧靠淮河、水路交通便捷的优势,紧紧抓住全球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沿海造船向内地转移的机会,在沿淮河岸线发展造船业。依托全县秸秆、矸石资源,引进外地企业和技术,发展新型环保造纸技术,生产瓦楞纸、包装纸板等低档纸及纸制品,引进和培育印刷包装业,拉长产业链条。

注意把握市场规律,及时研究和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动态,积极引进其它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三园一带”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做大做强县经济开发区。按照“产业集中、一区多园”思路,实施产业整合和升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引进矿山机械、机电设备、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等企业,发展矿山机械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到2015年,开发区引进企业130多家,引进资金70亿元左右,实现全区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达3.1亿元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5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

加快建设凤凰湖工业园。坚持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结合沉陷区村民安置点建设,高起点做好园区产业规划,合理定位,大力发展煤炭机械、纺织服装等生态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安置区居民就业。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出城入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驻园区发展。重点跟踪扶持华都创业园建设,促其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力引进苏浙沪地区服装制衣等企业,向纺织产业链高端延伸,打造凤台县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凤凰湖工业集中区产值达到50亿元。

建设乡镇特色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做好园区的前期筹划和项目编制,大力发展以新型建材、矿机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轻纺服装为主的产业集群。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要与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相协调,与县级开发区相衔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合理布局,错位竞争,协调发展。支持突破乡镇行政区域合理选址,多个乡镇联办园区,发挥综合优势。力争2015年底,全县建成6~8个亿元以上的乡镇特色产业园。

打造“桂顾(古)马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围绕优势名牌农产品,扩大“全国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发挥区域优势,激活社会资本,全力打造沿凤利路的“桂顾(古)马尚”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通过合作协作、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银凤”牌糯米、“龙丹”牌花生、“永胜”牌面粉、“顾桥”陈醋等生产规模。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整合品牌,拓展内涵、延长链条、提升档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15年,“桂顾马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产值达到50亿元,发展2~3个产业集群。

 

 

 

 

 

 

 

 

 

 

 

 

 

 

 

 

 

 

 

 

 

 

第四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有序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将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左右。

一、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业

通过功能调整和业态创新,优化商贸物流业的结构与布局,提升商贸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体系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商贸物流体系,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80亿元。

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凤凰湖新区商贸业集群发展,老城区传统商贸业升级改造为契机,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规模。围绕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改造和建设,突出引导商贸服务业聚集发展,合理配置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规范行业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升中山路、滨河湾、万嘉购物广场等商务圈的规模和档次,改造提升美食街、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形成老城商贸核心区。加快凤凰湖新区商业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中国凤台温州城,引进和配置一批大中型超市、专卖店。围绕涉矿乡镇建设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商业网点。全面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增加社区便利店,积极打造方便、快捷的社区居民消费圈。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淮河“黄金水道”、合徐高速、合阜高速、淮阜铁路等交通优势,加快煤炭、建材、农副产品等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凤台建材家居物流园、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港口物流园区、开发区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境外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构筑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网站、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间物流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到2015年,培育2-3家集展览、采购、连锁、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提升拓展专业市场。依托凤凰湖新区建设,加快皖北建材市场、竹木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传统市场信息化改造,积极发展福瑞达蔬菜批发市场、皖北蔬菜批发市场、顾桥面粉市场等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提升市场运营和管理水平。整治提升农贸市场,逐步发展室内标准化菜场和净菜市场。鼓励引入现代流通手段,积极发展网上市场,建立商品市场信息网,初步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交易方式先进的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成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交易市场4-6家。

构建便捷农村商贸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新网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乡镇、社区、农村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规范农村连锁超市加盟店的商品配送,建立城乡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加大农村农贸市场的改造力度,提高村镇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门槛,保障农村消费安全。畅通农资商品供应,开展农资连锁配送服务,拓宽农副产品购销渠道,逐步形成以中心镇为中心、乡镇为依托,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二、稳步推进房地产业

加快城市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步伐,着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结合老城区改造、凤凰湖新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依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街区和商务楼宇,重点推进园区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按照城市规划,完善房地产设施布局,协调推进住宅、商贸办公、服务业类等房产的开发。利用茨淮新河、城北湖、茅仙洞景区等旅游资源,有序开发一批休闲度假住宅和产权式度假酒店。加强写字楼、商住楼等核心商务地产的开发,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以不同收入阶层需求为导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逐步建立以商品住房为主、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供性住房为辅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重点建设中小套型住房,适度开发中、高档住宅。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租赁房、限价商品房、老城区改造等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开发企业诚信系统和退出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检查,规范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发展,加快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培育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推进物业管理业发展,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市场化程度

三、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

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培育旅游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凤台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打造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合肥与淮南的“后花园”。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业态转型。以淮河文化为主线,推进淮河风情游凤台集散地项目建设,打造淮河旅游品牌。积极配合凤凰湖新区建设,开发凤凰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建设高标准的茅仙洞旅游景区,完成清天观扩建项目、古寿唐关复建项目及硖山口古文化遗址修复项目,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发展八一林牧场风景区、凤台农业生态园、花家湖生态度假区等“农家乐”项目,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水果采摘、垂钓、生态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圈。坚持优势互补,结合融入合淮同城化,大力拓展商务会展游,积极吸引省、市相关会议、展览到凤台举办,实现旅游和会展的融合发展。

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加快发展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业和休闲娱乐业等六类旅游,适度扩张旅游辅助产业规模。大力推广“十大”名小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重点搞好美食一条街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调整旅馆业态,形成度假型旅馆、商务型旅馆、家庭旅馆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增强接待能力。积极开发“神鹿牌”保健醋、“淮王贡牌”五彩米、“银凤牌”精制糯米、“山金家牌”石榴等凤台县十大名牌旅游商品。推广社区文化艺术节,加强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项目。

四、开拓发展金融业

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推动凤台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机构。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外城市商业银行来凤台设立分支机构、开拓业务。发展壮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保险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稳妥发展地方小额信贷组织。

推进创新金融服务功能。丰富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大力推动个人信用消费,积极发展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拓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途径,实现金融产品和企业发展项目间的良性互动强化保险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保险、农民工人身保险等新险种。

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资源向农村配置,鼓励在农村发展各种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民间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五、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

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实现政务、事务和服务相分离,促进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法律咨询、进出口代理、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专利代理、技术推广等各类中介服务。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扶持发展煤炭、建材、机械、船舶、水产品、农副产品等产业(行业)协会组织,不断完善社会中介行业服务标准,逐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六、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在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县、多层次、社会化、高效率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区物业、家政服务、消费娱乐、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合理配置以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点、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家政服务、职业介绍、托幼养老、人文关怀、配送快递等各类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建立起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

第五章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努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沉陷区种养业、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上规模、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治理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城北乡芮集、陈圩等科技示范园建设,支持钱庙乡凤华生态农业园发展。提高优质粮、蔬菜、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五大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壮大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121”强龙工程和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扶持发展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1-2个,1亿元以上的企业5-8个,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8-10个。201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均分别增长15%,其中7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20%以上。

全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知名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市场名特优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增有机食品认证3-5个、绿色食品认证8-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5个,新创省级名牌5个以上,国家知名品牌2-3个。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积极推行“农改超”。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完善信息服务,搞好市场预测和销售。实现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开展网络销售。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运行信息监测分析机制。推进基地和市场产销对接,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继续推进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新增储粮户1万户。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重点扶持10-15个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培训1千名农民经纪人。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力实施“1356”工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蔬菜瓜果和食用菌,围绕合淮同城化,与淮南、合肥及南京等城市合作,布局万亩以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十二五”末扩大蔬菜面积达20万亩,总产3亿公斤。培育畜牧水产业为支柱产业。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实现年规模化养殖肉蛋禽1500万只。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支持沿湖、河及沉陷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特种名优水产品生产养殖。保护好渔业资源,加强名优水产品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工作。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十二五”期间,实施6项以上农业关键技术,5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抓好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广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主要农作物种子专业化生产率达90%以上,建设10万亩种子专业化生产基地,品种2-3年更新换代一次。推广普及新品种26个,其中水稻15个,小麦5个,蔬菜6个,主要农作物优质率达到100%,良种和先进技术覆盖率达100%。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制(修)订优质粮、蔬菜、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五大产业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创建蔬菜、石榴、葡萄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力争3—5年内兴建1个省级、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做好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到2015年,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由16个增加到36个以上,认证农产品产量占上市农产品总流通量的80%以上。培育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抓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粮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抓好粮食生产。以提高地力和产出能力为重点,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50万亩。到2015年,全县粮食稳定在130万亩,总产66万吨。其中水稻61万亩,单产600公斤,增长20%,总产36.6万吨;小麦65万亩,单产450公斤,增长18.8%,总产29.3万吨。

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全县耕地稳定在6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稳定在85%。坚决制止违法占地行为,严禁在基本农田内挖鱼塘、栽种树木。实施桂集镇、淝西村的低洼地整治项目,支持顾桥镇的沉陷区土地复垦项目,关店乡的采煤沉陷区水域综合利用项目,大兴集、尚塘、钱庙等农业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增加耕地,确保占补平衡

实施地力提升。加强土壤改良,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配方肥应用面积50万亩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推广地膜覆盖、抗旱剂应用等节水农业新技术15万亩以上。新建3个耕地质量监测站,3个国家级耕地土壤定位监测点,7个省级大田土壤监测点。“十二五”期间,实现耕地有机质提升3%、质量提升一个等级的目标。

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20万亩农田的配套改造,改善田间道路和排灌渠系、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改造中低产田6.1万亩,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石方380万立方米,新建农田林网10万亩,成片造林8500亩。

四、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新增农资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深化“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完善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一卡通”发放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农村民生工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检查,督促各级政府落实增加“三农”投入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引导工商、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落实企业捐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非涉矿乡镇和偏远乡镇的支持力度。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

 

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指导,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乡新格局。“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75%,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7.4平方公里、17.5万人,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平方公里、3万人,凤凰湖新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7平方公里、8万人,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

一、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品位

稳步推进新城区建设。继续完善县城“行政核心区、人居适宜区、沉陷区群众搬迁区、工业集中区、休闲娱乐区”的规划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编制峡山口、茅仙洞风景区及淮河(水上)风情游项目总体规划,注重塑造城市的旅游文化特色。加快新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城市道路骨架,推动对外交通升级。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加快体育文化中心、职教中心建设,加快住宅小区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各类专业市场建设。规划建设淮河县城沿岸景观带和二桥桥头绿化景区新增绿地面积6.8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达44.5%,人均公共绿地达30平方米。推动主城区的跨河发展,打造青山、碧水、新城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加快凤凰湖新区建设。依托凤凰湖新区专项规划,完成城北湖景观设计。推进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排涝站、变电所、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实施凤凰湖新区防洪保安工程,加固圩堤18公里,生态护坡21公里,新建供水管网12公里。加快新区一期安置房建设和二期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华都农民创业园建设,规划建设数家集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中心。探索建立新区机制开发建设和运作模式,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凤凰湖新区集聚。

积极改造老城区。科学规划旧城区改造,优先选择危旧房成片、交通拥堵、政务与商住设施混杂、密集度过高、供排水等问题突出路段进行改造。以旧城改造为契机,建设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城防堤公园建设。

二、 突出“一主三轴”,完善城镇化体系建设

构建“一主三轴”城镇化体系。“一主”以县城(城关镇)为核心城区,逐步向北(凤凰镇)、西(刘集乡)、东南(李冲乡)“三翼”扩展。“三轴”为沿凤利路的城镇发展轴,桂集、顾桥、古店、朱马店和尚塘五个乡镇;沿凤蒙路的城镇发展轴,有丁集、关店、大兴三个乡镇;沿西淝河的城镇发展轴,有新集、岳张集、钱庙、杨村四个乡镇。重点引导3-5个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按城镇化进行规划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2个以上集镇建设成县域城镇化发展“副中心”(5万人以上),建成3万人的小城镇4个,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6个,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75%,县城和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完成率达90%,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8%。

重视发展城镇化的“副中心”。“十二五”期间,争取在新集等条件较好的涉矿乡镇,规划发展若干城镇化的“副中心”,力求形成城镇化的“点状”(新集)、“带状”(沿凤利路乡镇)和“片状”(县域西北片或东北片乡镇)发展态势,增强镇区接纳产业转移及沉陷区人口搬迁安置的能力。

乡镇发展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引导。根据资源、地理及交通条件,合理布局乡镇产业发展。支持沿凤利路乡镇发展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建设桂顾马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支持杨村等乡镇发展煤(气)化工相关产业,打造新的化工基地;支持刘集乡、城北乡及凤利路南乡镇发展仓储物流业。城北、丁集、关店、大兴集等沿凤蒙路乡镇发展蔬菜、水产、服装鞋帽、纺织等农业、轻工业,力争形成轻纺服装支柱产业;顾桥、岳张集、新集、丁集、桂集、杨村等涉矿乡镇发展新型建材、煤矿机械、食品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围绕沉陷区治理发展养殖、水产和观光旅游业。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完善支持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城镇倾斜。落实“扩权强镇”试点镇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中心镇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功能。

三、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矿镇(乡)发展,实行以矿带镇(乡)。统筹做好矿镇(乡)规划,加强矿镇(乡)在城镇化发展、土地利用、搬迁安置房建设、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统筹安排矿企和镇区发展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共同投资、合作使用。本着矿乡合作、城乡联动原则促进采煤乡镇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沉陷区农民的搬迁安置及就业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城带乡。按照人口向城镇、工业向园区、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原则,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沉陷区搬迁安置、重点工程建设实际需要,搞好新农村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 提倡失地农民进小区加快村庄旧房改造和村内环境整治,加大美化绿化净化力度,治理脏乱差,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争创省级示范点5个、市级10个、绿色小康村13个。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新村示范点,争创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3个,在全省率先建成与现代化城镇、煤电化基地相适应、城乡地矿一体化、适宜于农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通畅、便捷的对外交通。实施凤颖路改线、凤利路扩建工程,限制超限超载车辆运行,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增强通行能力。淮河公路二桥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高等级的绕县城公路外环线,引导凤利、凤蒙路过往运煤重载车辆分流。建设凤台县二级汽车站。

改善县内交通状况。加大县乡道路建设投入,改善县内交通状况。建设桂集至岳张集、潘谢路、尚塘至大兴集等公路,完成苗孙路建设。改造马刘路、泥古路、康焦路、丁钱路。开工建设地销煤路、州来大道、杨村煤矿进矿路。改造县内危桥,消除安全隐患,方便群众出行。实施栾咀渡口渡改桥工程,打造煤炭外运快速通道。加快经济开发区市政道路建设,建设平安大道,南北横贯开发区一二期建设区域。建设顾桥镇搬迁安置新区道路,实施岳张集镇观张路、张汤路及前岗安置新区的小区生活道路建设项目,刘集乡刘凤路、孤高路、颜西路等乡村道路的维修和硬化工程。实施庄庄通工程和解决村村通”断头路工程

积极发展铁路和水上运输。积极争取重新开通铁路凤台站,扩建县城至火车站连接公路大力发展淮河水上运输。建设海螺水泥凤台专用码头,确保2011年竣工投产。建设年吞吐量50万吨八一林牧场煤炭码头,在淮河与西淝河交汇处建设船闸和大型运输码头,促进煤炭外运,缓解公路运输压力。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完成港河、架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积极争取资金,对西淝河河道及沿淮平原洼地进行治理,疏浚河道,建设船闸,打造煤炭运输的黄金水道。加强主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确保全县各类生产圩堤的防洪安全。到2015年,全县内河一类生产圩堤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二类生产圩堤达10年一遇。

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施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排涝面积小于3万亩的小型灌区、灌溉片、排水区及小型抗旱水源的工程建设。利用、整合各类开发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到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67万亩,旱涝保收农田达60万亩,工程节水面积36.13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97%、87%和52%。

科学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水资源,确保境内煤矿电厂科学利用水资源,基本保障全县工农业生产用水。建设人饮安全工程,重点解决西淝河、架河、茨淮新河沿岸11.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支持“八一”林牧场发展和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建设,完成数字化水利建设任务,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水资源管理利用的实时监控。

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凤台电厂2×66万千瓦二期工程、顾桥矿瓦斯电厂、2×33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杨村煤矿及选煤厂、杨村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连接利辛县西气东输主管网的管道等工程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及农民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地矿合作,推进煤矿瓦斯气、煤电、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为凤台县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县城周边建设2个加气站,增加3-5个加油站。

 

 

 

 

 

 

 

 

 

 

 

 

 

 

 

 

 

 

 

第八章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水土资源及环境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把凤台县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生态县。

一、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

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按照产业政策,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新(改)扩项目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优先安排低碳产业项目,鼓励支持新能源研发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项目。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指标计划管理,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统计管理和指标约束。鼓励发展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大力发展绿色住宅、绿色办公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鼓励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

推进工业、农业及生活节水。完善城镇节水设施,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大力推行节水器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提倡家庭节水,制定节约用水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广企业重复用水技术,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耗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推广渠道防渗新技术,推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鼓励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实行城乡建设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用地政策,实现土地集约高效永续利用。

二、加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大宗量利用为重点,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等大宗量利用煤矸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鼓励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向多功能、多品种、高档次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依托电厂粉煤灰资源,围绕“煤—电—粉煤灰—建材”产业链条,生产空心砖、免烧砖、轻压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传统墙体材料向新型墙体材料的转变;发展用粉煤灰生产水泥熟料和配制粉煤灰混凝土技术。

加强农业及其它废弃资源处理和再利用。强化秸秆资源化和再利用,因地制宜,围绕秸秆造纸、秸秆建材、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实施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促进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为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生产能源,为农业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建设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利用和处理设施,全县建设10-15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加快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新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三、切实防治水和大气环境污染

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县城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水厂取水口环境。实施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凤凰湖清淤工程,对沿菱角湖排涝沟、明珠大道全长5公里的河道进行清淤,修复两岸生态护坡,起到排涝、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修复等多重作用。加强对境内主要湖泊、河流水环境整治,2015年前全部搬迁县主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码头,全县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且无劣5类水。

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配套建设污水提升泵站一座,新增污水管网58.3公里。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保护无关的项目。重视沉陷区生态修复,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增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染防治能力,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处理,明显改善农村地表水水质。至2015年,全县所有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和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小于6kg/万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沿淮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刘集、李冲、经济开发区、城北乡等乡镇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立体种养示范、畜禽粪便处理、污水拦截与农田清洁工程等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倡规模化养殖畜禽,实施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清洁生产工程,促进处理畜禽粪便的环保设施建设。“十二五”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减少农村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

保护大气和声环境。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做好凤台发电厂二期、顾桥煤矿矸石发电厂的脱硫脱硝工程。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扬尘、噪音的污染管理,控制城市空气污染,全县城镇大气及声环境的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20天/年,进一步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9.0kg/万元。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dB(A),城镇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A)。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开展沉陷区的生态修复。对稳沉沉陷区,启动综合整治、填充复垦、沉陷地水域资源化和生态重建工程。采取公司加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实施恢复植被、栽种水生作物、复垦耕地、建设鱼塘、发展养殖、改善景观、发展旅游等方法,建立桑-蚕-鱼、牧草-乳牛-鱼等陆地种养殖及水域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发展宜生产、宜观光的生态-经济模式,综合利用沉陷区水域滩涂。

加强湿地环境保护。突出农业湿地保护特点,实现湿地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探索湿地农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模式,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建设城北湖、港河2个农业湿地综合利用项目。

五、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把环境保护目标落实到各级政府,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争取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项目。严格项目环评审批手续,“三同时”执行率和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率达到100%。加强环境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坚决打击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环境监察大队的装备水平,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四级站标准,建成城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淮河峡山口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第九章  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人才、文体、卫生、人口等社会事业,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增强科技综合实力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一批支撑凤台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综合性、专业性服务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2%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长2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3%以上。研发工业新产品(技术)20个,转化科技成果6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6%

加速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重点支持煤化工、建材、精细化工、新能源、低碳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完成高新技术和技改项目40个,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采煤沉陷区水面立体综合开发技术和特种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工程项目。积极开展稻麦优质高产技术,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蔬菜、食用菌和瓜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优势畜禽水产品健康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引进示范。推广10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完成20项农业科技攻关,建立5类良种繁育体系,选育农作物新品种5个,建成农业科技园区20个,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

贯彻实施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着力提高全县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筹建凤台县科技馆和3处科普文化长廊(宣传栏)。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力度,落实《科普法》,“十二五期间”,逐年增加科普专项经费的投入。

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和规范发展,认真落实《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加快调整城乡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覆盖全民的学前教育体系,农村实现学前一年教育,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力争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公办幼儿园,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开设学前班或幼儿园。到2015年全县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75%以上,新建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3-4所市级幼儿园、10-15所县级幼儿园。

巩固加强义务教育。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新建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完成凤台县第四中学三期工程、凤台第五中学建设,努力降低初中辍学率。到201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初中阶段的适龄少年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6%。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到2015年底,全县完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合格学校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教育。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凤台县第一中学迁建、凤台县第二中学改扩建、凤台县沉陷区学校建设工作,普通高中招生数量每年递增15%以上,到201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16000人左右。

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步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教育,“十二五”期间开展培训达到6万人次。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三类(盲、聋、弱)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201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以上,全县20-59岁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1年和13年。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观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创业干事氛围。

坚持以用为本,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发利用县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为推进凤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县人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凤台县文化底蕴丰厚的潜力,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保证文化单位正常运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从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跨越。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县新文化馆、县博物馆、县文广大厦、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部、花鼓灯艺术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工程,完成县图书馆、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艺校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确保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建设好乡村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实现广播及电视覆盖率“双百”目标。

提倡艺术精品创作。加强传统文化开发研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花鼓灯、推剧”等传统艺术,完成“淮河文化凤台篇”之《凤台县文化纲目》编撰工作。未来五年,力争花鼓灯艺术每年要创作1-3个优秀节目,县推剧团每年创作1台优秀剧目,力争参加国家、省级戏剧汇演并获奖。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若干群众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圈。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县专业剧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00场。积极组织开展花鼓灯、推剧业余大奖赛活动,普及、传承、保护、发展非遗文化。继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根据凤台县现有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养生休闲、演艺娱乐、网络游戏等5大支柱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力争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五、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0张,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城区达到100%、农村达到95%以上。

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办公楼,建设乡镇新农合分中心,健全并完善县、镇、村三级新农合经办队伍,继续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实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部计算机管理,新农合网上结算。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以上

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指导意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外科病房大楼、凤凰湖民营医院、县中医院医疗辅助楼,新建县妇幼保健所、新建县卫生监督所、凤台县儿童专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楼、新建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统筹城乡人口发展

强化生育管理与服务,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落实全员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制度,推广生育手续全程代理服务,保障流动人口权益。以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为重点,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改进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建立适应统筹人口发展的考核评估体系,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提高政策符合率。“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以内,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化队伍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有效降低出生婴儿缺陷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规划建设县老年公寓,新建、改建、扩建敬老院10所,社会养老服务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第十章  着力保障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凤台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好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内。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完善对女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规划建设能容纳学员600人、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000余人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全县组织培训劳动者2万名。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实现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加强劳动执法,建立劳动保障监察长效治理机制,规范单位用工行为和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农保参保扩面工作,扩大覆盖面。“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养老全覆盖,全县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5万人、3.4万人、3.3万人、3.3万人、2.4万人。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操作规程,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做好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关心、保障城镇失业者、残疾人员和社会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城乡贫困人口、五保户、军烈属等救助制度。鼓励社会互助,支持各种公益事业发展。

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制度。

三、做好沉陷区搬迁安置

制定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规划。未来五年必须把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作作为凤台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搬后采、土地置换,征转有别、依法补偿,试点先行、保障应急,整合资金、配套政策,项目推进、明确责任”的总体思路,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合理压占,经济合理、避免重搬”的原则,对陷区村庄实施搬迁安置科学编制凤台县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五年规划,按照“先搬后采”的搬迁形式和大集中的安置模式,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完成未来五年搬迁安置28017户、55126人的沉陷区搬迁任务,落实应搬尽搬。

实施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程。按照“配套小区规划、商贸一体开发,统一建设,集中安置”的建设标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凤凰湖新区、顾桥首采区安置点、东朱新村、罗杨新村二期、颜清新村、新集新村、王相村搬迁村、钱庙新村、关店新村等地建设集居住、商贸、学校、卫生院、休闲为一体的安居工程。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保障采煤沉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出台《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补偿办法》,完善和落实综合治理机制,统筹做好发展型搬迁安置、全方位就业和多渠道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确保沉陷区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建立采煤陷区综合治理基金将采煤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建立沉陷区培训就业专项基金,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创业扶持等形式,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建立采煤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探索试行基本农田农民作价入股等办法,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加速陷区周边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以水源地保护、采煤沉陷区治理、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用地保护为重点,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着力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养生旅游度假区,加强生态安全保障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社会防范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建立高水平的数字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创建“平安凤台”

 

 

 

 

 

 

 

 

 

 

 

 

第十一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实现凤台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在思想观念、对外开放政务环境人才建设、党的领导、保障机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更新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不断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观念束缚,进一步强化大发展、迈大步、上水平。把解放思想贯穿于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全过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全县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自觉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变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围绕进入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培育民众创业热情,形成全民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淮南同城化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境内外金融资本、风险资金参与凤台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凤台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加强招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加强专业定向招商,形成全民招商格局,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行创业投资,最大限度地吸纳民营资本。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求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加强银企合作,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强国有资本运营,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优势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开拓境外市场。

三、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为企业、为投资者、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纪律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

四、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五、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县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及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形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各级各类发展规划要与本《规划》相衔接,确保总体要求方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间安排科学有序。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跟踪分析相关领域的规划实施情况,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做好年度计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