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党组织在反叛徒斗争中加强建设

编辑日期:2021-06-03 10:07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阅读次数:字体【  

 一、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对凤台的影响

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了63万兵力,向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敌人首先进攻鄂豫皖根据地。在鄂豫皖根据地,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曾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但是,当时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却错误地认为国民党军队已是“偏师”,不作继续反围剿的准备。当敌人大举进攻时,他惊惶失措,擅自决定退出鄂豫皖根据地。7月10日,凤台党组织划归寿县中心县委领导,由于张国焘放弃了鄂豫边境的苏区根据地,缩短战线四五百里,给皖北各县特别是凤台革命斗争形势以极大的影响,豪绅地主和托派乘机造谣污蔑,大肆进行反动宣传,使凤台党一部分同志悲观失望,消极怠工。凤台县委不积极进行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县委对中心县委的指示不讨论、不传达、不执行,致使党的发展和群众斗争处于停滞状态。

二、县临委成立,全县革命斗争形势仍继续恶化

1932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巡视员兼寿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张国诚来凤主持召开了凤台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张国诚详细报告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凤台党的工作任务,会议解散了原县委,组成了中共凤台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由3人组成。县临委成立后,并没有积极开展工作,凤台党的状况和全县革命斗争形势仍继续恶化。自1932年冬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曾任过凤台县委、区委及支部负责人的程铁村、陈元德、王介佛、刘家祥、程汝珍等先后叛变投敌,他们到处捕捉他们所知道的党员,一部分党员先后自首。凤台地下党处在十分危险的状态中。

三、选举新县委,肃清叛徒,革命斗争形势好转 

1933年2月,寿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仇西华来凤工作。仇西华到凤后在齐王庙召开了党的会议,会议就形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了反对叛徒破坏和加强党的建设问题,选举了新的县委。新产生的县委由仇西华任书记,孙广贤(军事)、王振九(政治)、唐汉山(宣传)等4人为委员。新的县委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就开展消灭叛徒,开除动摇分子,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组织,连续发出第一号、第二号通告。在较短的时间里健全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恢复了已经被破坏和停顿了的群众组织。到1933年6月,全县已有较健全的区委3个,特支2个,党支部21个,共青团支部4个,共有党员149名,共青团员50余名。1933年6月3日,凤台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党在开展反叛徒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及群众斗争等方面的经验,明确了今后任务,并作出了决议: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大量地发展新党员;2、帮助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扩大组织;3、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士兵运动;4、建立游击队,挑选15名队员,确定正副队长及政治指导员;5、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组成县委宣传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皖北红星》;6、开展反帝斗争,组织抗日救国会。

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1933年7月24日,凤台县委在老家拐子召开会议,传达了寿县中心县委关于开展纪念“八一”的决议,对凤台党的工作再一次进行总结,进一步作出了贯彻中心县委指示和肃清叛徒的六项决议。根据寿县中心县委的决定,改选了凤台县委,改选后县委书记刘维钦(原县委书记仇西华回中心县委工作),组织委员王克恒、宣传委员徐松涛。这次会议以后,凤台县委注意健全与加强党的组织,调整了各区委和支部的负责人,选拔了一批工农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编辑出版了《皖北红星》;健全与加强了群众组织,各区都成立了农协;同时加强了士兵工作和工人运动。全县有廖家湾区委、高皇区委、汪庙区委、河口区委和齐王庙特支、城南特支。其中齐王庙特支由原来的2个党支部扩大到6个党支部,并成立1个团支部。有新庄孜党支部、李岗党支部、沟东党支部、沟西党支部、后烟店党支部、小东庄党支部;圩南团支部。全县共有20余支部,党员一百五六十人。有4个区50余村农民协会,约七八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