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
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局级以上单位:
现将《凤台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凤台县委
凤台县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8日
凤台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皖发﹝2022﹞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凤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0760元/亩,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农民收入超全国平均水平。
三、科技强农
(一)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等方式,发展科技特派员72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整合驻村工作队、专业科技服务团等力量,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推动从个人服务向团体服务转变,从技术服务向产品营销、金融服务、乡村治理等转变。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组建市级及市级以上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个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加强县、乡两级农技队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00人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二)种业基地建设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省、市下达我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保存任务。支持禾泉种业、绿洲农业等种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种业企业开展合作和联合攻关,因地制宜开展品种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扶优扶强本土种业企业,鼓励本土种业企业在朱马店镇、古店乡等乡镇建设糯稻品种繁育基地;在桂集镇、新集镇等乡镇建设中籼稻品种繁育基地;在凤凰镇、刘集镇等乡镇建设小麦品种繁育基地,争取实现全县种业生产基地面积达2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有关乡镇政府)
(三)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创响“徽派”农产品,把凤台农业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优势。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在全县14个农业乡镇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106万亩,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大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食用菌生产。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86%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2800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至3万亩。培育壮大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店糯米”、“凤台淮王鱼”、“顾桥陈醋”等农产品品牌,打造“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8个。围绕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果品等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发挥农产品加工“接一连三”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创建“一县一业”水稻全产业链,围绕凤台糯米、牧原生猪、绿港蔬菜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个。引导国武粮油、日福面粉、泰华米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食品预处理、分离提取、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鼓励凤台县农盼机插秧合作社、凤台县传旭家庭农场、安徽润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初(粗) 加工,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力度,围绕我县优质稻麦、生猪、水产等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牧原饲料加工产值超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培育国武粮油、绿港蔬菜、日福面粉、牧原饲料等产值超5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围绕经济开发区、古店工业园区创建1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2个;以朱马店镇、古店乡、桂集镇、丁集镇、顾桥镇、凤凰镇等乡镇为核心、以糯稻为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6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统计局、有关乡镇政府)
(五) 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坚持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02。(责任单位: 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85%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物安全、兽药安全使用和土壤污染治理水平。(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
(六)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争取实现数字乡村县、乡、村全覆盖。(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数据资源局、各乡镇政府) 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绿港蔬菜、牧原生猪、千帆牛蛙等数字农业工厂8个、建设农旺植保、禾泉种业、园艺场休闲农业等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个。(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数据资源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亿元。(责任单位: 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进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四、机械强农
(一) 农机产业培育行动。通过培育和引进等方式, 促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以星纬农机为重点培育农机销售维修企业1家。深化与国机集团及其它大型农机装备企业合作,争取引进1家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招商服务中心)
(二) 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情况,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责任单位: 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鼓励企业加入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责任单位: 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依托科技计划项目、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险等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全省农机补短板行动。 (责任单位: 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支持适应我县粮食生产的大型、智能、稳定性强的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适应我县设施农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农机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
(三)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根据国家和省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40%。(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提升,以杨村镇、新集镇、大兴镇等农业乡镇为核心,到2025年每个农业乡镇在原有基础上建1个大型育秧中心和1个粮食烘干中心。巩固提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在新集镇打造小麦、水稻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1 个。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农机装备应用。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在杨村镇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乡镇政府)
(四) 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县域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在丁集镇、朱马店镇等乡镇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个。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推进“机械换人”。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50名、农机手 1200名。运用省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乡镇政府)
(五)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标准地”,在县域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推进“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2万亩,开展高标准农田提升4.5万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建设千亩片、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乡镇政府)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推进,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占补平衡”,将永幸河灌区、茨淮新河灌区等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责任单位: 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乡镇政府) 推深做实田长制改革,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责任单位: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乡镇政府)
(六) 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面向长三角市场需求,建设农产品物流产业园、集配中心、产地市场,配备预冷加工、冷藏保鲜等冷链设施,积极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圈。以蔬菜、食用菌、水果、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20个、库容8000立方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有关乡镇政府)
五、促进农民增收
(一)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有本地就业意愿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 支持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责任单位: 县人社局、县乡村振兴局)
(二) 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 股份合作”等模式,整县域推进大托管改革试点工作,在杨村镇、朱马店镇和古店乡等乡镇实现整乡镇推进,鼓励有条件的村实现整村推进,做好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 改革的村达90%。(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乡镇政府) 探索成立村社合一的乡村振兴公司,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17%,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收益。力争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翻一番。(责任单位: 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三) 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 等小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19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6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00个。(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体局)
(四) 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 县人社局)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退役军人局、县应急局、县医保局、县残联) 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责任单位: 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实施。县委农办要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季度排名、年度考核制度。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实化具体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结合重点工作,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到地、到企。
(二) 加强“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米面深加工、生猪屠宰加工、秸秆粪污综合利用等,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 精准招商、定向落地。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对接,同时组织制定发布“揭榜挂帅”县级榜单,广发 “英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责任单位: 县招商服务中心、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
(三) 加强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在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对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责任单位: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 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责任单位: 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 加大以县级为单位资金整合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责任单位: 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责任单位: 县税务局、县财政局) 发挥“裕农通”(安徽) 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责任单位: 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县贷款平均增速。(责任单位: 县财政局、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 县级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
(五)加强考核督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责任单位: 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统计。(责任单位: 县统计局、县农调队、县农业农村局)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 赛马”激励机制。(责任单位: 县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县财政局)
起草科室:县农业农村局综合股
电 话:0554-868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