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暖民心行动】中共凤台县委办公室凤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
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局级以上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4月份在海南考察期间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落实好《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皖办发〔2022〕15号)、《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淮办发〔2022〕12号)精神,现将《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县委、县政府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领衔的县暖民心行动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双周调度。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暖民心行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周密部署安全,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重要任务亲自推动、关键环节亲自把关。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乡镇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其他部门要主动支持,协助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让群众参与检查、评判,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凤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0日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着力解决社区“三公里”内困难群体就业不充分、县域范围内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尊重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促进、市场调节作用,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
(一)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以社区为载体,聚焦困难群体就业,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2022年我县境内选择3个社区开展试点,2023年县内城区社区覆盖率达55%,建立“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打造我县“三公里”就业圈特色品牌。以建设“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持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及其他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减少失业人数,缩短失业时间,推动更加充分就业,2022年力争40%城区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到2025年70%以上城区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二)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聚焦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不对称、技术工人紧缺等难题,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数量及分布情况,重点服务对象就业创业及经营实体招工用工等情况,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发挥组织就业、技能就业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给,年均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举办招聘会不少于9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900人。
二、工作措施
(一)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助力“家门口”就业
1.创新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大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线上依托网站、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社区群等渠道进行宣传;线下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居民小区出入口、楼道口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张贴宣传标语、海报,设立宣传站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帮助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便捷掌握就业政策、岗位招聘信息等,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目标,促进更多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2.加大社区就业岗位供给。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大数据筛选等多种方式,摸排辖区内用人单位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经济组织、小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经营实体的招工用工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入驻线上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提供供需对接、常态化招工用工指导等服务。综合运用资金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加大对家政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按规定给予各类就业创业补贴,稳定岗位供给。开发更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岗位,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就业需求。加强对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等实体的岗位需求摸排,及时精准推送给社区居民。
3.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就业。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40个,给予用人单位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补贴和300元的岗位补贴、个人200元岗位补贴,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确保每一位有安置需求、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公益性岗位安置。2022年,为缓解当前阶段性就业压力,在乡镇、社区(行政村)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网格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5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业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由财政资金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稳就业响应机制,开发、储备不少于300个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落实定期联系失业人员制度,完善困难人员档案,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帮扶,使有就业需求的都能得到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就业政策。
(二)以扩容提质为关键,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支持高校毕业生来凤留凤就业。对来凤留凤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3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500元求职创业补贴、2000元就业见习补贴、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450元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城乡社区服务和乡村振兴领域。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90个左右,确保每一名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够参加见习活动。2022年,开发180个短期就业见习岗位,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开展3-6个月就业见习、参与疫情防控等服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和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计划不低于300个;持续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
2.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扎实推进“两强一增”工作,加强在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畅通就业求助渠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实施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21”计划,推动有劳动力、有本地就业意愿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县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500人次以上。失业农民工可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登记,为有需要的农民工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密切关注受疫情影响从沪苏浙等地返乡农民工情况,通过本地消化和省内协作,引导尽快实现就业。加强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发挥就业帮扶基地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作用,确保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确实需要裁员的企业,提前介入指导,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3.推动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精准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持续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建设,激励更多凤台籍退役军人回乡创业。
(三)以供需匹配为抓手,强化企业用工服务
1.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建立用工、求职“两个清单”,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需求,通过公共招聘网等线上招聘平台和“2+N”系列线下招聘活动,做好用工、求职匹配衔接。健全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落实用工包保责任制。围绕培育“6+1”产业,推进“双招双引”,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新增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扩大市场主体、壮大就业盘子。组建人社、经信、发改等部门组成的招工服务专班、招工小分队,为经济开发区等园区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用工招工服务,为招商引资创建良好的用工环境。
2.建立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发挥我县人力资源优势,对接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建立区域对接、县县对接、乡企对接机制,通过建立若干个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常态化开展与皖江地区劳务对接,引导皖江企业来我县举办招聘会等,促进劳动者省内转移就业。
3.充分利用全省求职用工“一网通”平台。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网,提高岗位供需匹配的有效性。加强企业岗位招聘信息、劳动者求职信息动态更新,通过安徽公共招聘网后台大数据精准匹配、信息推送,推动实现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县共享”、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推广求职用工APP小程序,让劳动者求职更加方便快捷、企业用工更加精准高效。充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相关数据,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成效。
4.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围绕社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2年开展补贴性培训6500人次以上。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稳步扩大系统培养技术工人规模,每年稳定向社会输送100名合格技术工人。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给予中级工学徒每年4000元、高级工学徒每年5000元、技师学徒每年6000元补贴,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建立以县技工学校、职业中心毕业生在就业机制,根据吸纳见习人数按每人平低于1000元给予企业一次奖励,鼓励中小企业留用见习人员。推进以企业、技工院校、社会评价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将评价结果与待遇挂钩,多方位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年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
(四)以提升质量为支撑,深化多元服务机制
1.发挥多元服务主体作用。鼓励支持我县境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选安徽省服务业百强企业。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落实《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推动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强化人力资源行业监管,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就业服务积极作用,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内部治理,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2.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就业观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劳动、积极就业的社会氛围。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对就业容量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健全规模性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困难行业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培训留工稳岗。面向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等分类宣传就业政策及服务信息,让公共就业服务“触手可及”,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支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分工。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负责统筹协调就业促进行动工作。县人社局等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就业促进行动。
(二)“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积极参加省“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认定,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县奖补资金。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财政资金列支。
(三)“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各项补助、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四)全省公共招聘服务平台补贴。充分运用公益性全省公共招聘服务平台,完善注册企业与注册求职者精准对接的功能,根据实现稳定就业的人数,对运营机构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补贴。其中,实现我县劳动者转移到皖江地区稳定就业的,加大补贴力度。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五)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聚焦脱贫人口、农民工、失业人员、退捕渔民、采煤沉陷区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022年,我县境内因疫情防控实施静态管理7日以上的乡镇,可对因疫情防控停产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依据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按500元/人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次,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
(六)阶段性稳就业补贴。结合稳就业需求,按规定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对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正常生产、不裁员或少裁员的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
(七)临时性专项岗位奖补。对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因疫等原因失业人员就业的,根据安置人数,由省级财政给予岗位所在地3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
附件:1.就业促进行动工作专班
2.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3.2022年度就业促进行动目标任务分解表
4.“三公里”就业圈工作指引
5.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指引
6.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凤就业创业工作指引
附件1
就业促进行动工作专班
组 长:刘 涛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王兆文 县政协副主席、县人社局局长
成 员:张 涛 县发改委副主任
赵长军 县教育局党委委员
李胜利 县科技局二级主任科员
缪保雪 县经信局党组成员
李雪涛 县公安局党委委员
马 超 县民政局副局长
贺明军 县司法局副局长
张志凯 县财政局副局长
孟献忠 县人社局党组成员
刘福东 县住建局党组成员
李夫宏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
黄国云 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缪 宏 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徐 斌 县卫健委计生协秘书长
盛绍亮 县税务局一级主办
宋丙梅 县总工会副主席
蒋 巍 团县委副书记
王 梅 县妇联副主席
赵 征 县残联副理事长
各乡镇分管就业创业工作负责同志。
附件2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
重点任务 |
时限要求 |
责任单位 |
1 |
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建设“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 |
2022年力争全县40%城区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25年全县70%以上城区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
县人社局牵头,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各乡镇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2 |
举办“2+N”特色招聘会,加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服务。 |
年均开展招聘会不少于9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900人。 |
县人社局牵头,县教育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3 |
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 |
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40个。 |
县人社局牵头,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卫健委,各乡镇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4 |
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 |
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90个左右。2022年开发180个短期就业见习岗位,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开展3-6个月就业见习、参与疫情防控等服务。 |
县人社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团县委,各乡镇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5 |
支持高校毕业生县内就业。 |
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凤留凤就业创业。 |
县人社局牵头,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税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6 |
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 |
为有需要的农民工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500人次以上。 |
县人社局牵头,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7 |
推动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 |
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持续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建设。 |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县人社局配合 |
8 |
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 |
2022年,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落实重点企业用工包保责任制。 |
县人社局牵头,县发改委、县经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9 |
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给。 |
每年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 |
县人社局 |
10 |
组织皖江皖北劳务对接。 |
2022年参加省组织开展的对接活动,2023年基本建立与皖江地区常态化劳务对接机制。 |
县人社局牵头,各乡镇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11 |
提高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岗位匹配的有效性。 |
2022年依托省优化改造后的安徽公共招聘网,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
县人社局 |
12 |
充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与高校网站数据互通共享后的成果。 |
充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相关数据,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成效。 |
县人社局 |
13 |
建立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 |
2022年底,参加省建立的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机制。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14 |
开发基层服务岗位。 |
2022年,在乡镇、社区(行政村)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网格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5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业人员。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15 |
加大政策性岗位和国有企业岗位开发。 |
2022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和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计划不低于300个;持续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 |
县人社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局、县经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附件3
2022年度就业促进行动目标任务分解表
单位:人、个
单位 |
青年见习 岗位数 |
短期见习岗位数 |
公益性 岗位数 |
临时性 专项岗位数 |
补贴性职业 技能培训人数 |
三公里 就业圈 |
城关镇 |
— |
— |
60 |
55 |
500 |
1 |
凤凰镇 |
— |
— |
50 |
40 |
500 |
1 |
岳张集镇 |
— |
— |
40 |
35 |
400 |
— |
顾桥镇 |
— |
— |
40 |
35 |
400 |
— |
桂集镇 |
— |
— |
40 |
35 |
400 |
— |
杨村镇 |
— |
— |
30 |
30 |
400 |
— |
朱马店镇 |
— |
— |
30 |
30 |
400 |
— |
新集镇 |
— |
— |
30 |
30 |
400 |
— |
刘集镇 |
— |
— |
30 |
30 |
400 |
— |
大兴镇 |
— |
— |
20 |
20 |
400 |
— |
钱庙乡 |
— |
— |
20 |
20 |
400 |
— |
丁集镇 |
— |
— |
20 |
20 |
400 |
— |
关店乡 |
— |
— |
20 |
20 |
400 |
1 |
古店乡 |
— |
— |
20 |
20 |
400 |
— |
尚塘镇 |
— |
— |
20 |
20 |
400 |
— |
经济开发区 |
— |
— |
50 |
40 |
500 |
— |
李冲回族乡 |
— |
— |
20 |
20 |
400 |
— |
县就业中心 |
290 |
180 |
— |
— |
|
— |
合计 |
290 |
180 |
540 |
500 |
7100 |
3 |
附件4
“三公里就业圈”工作指引
一、主要内容
(一)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县人社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等方式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运营“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现有公共就业服务、公共招聘系统或第三方自建系统融合,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构建社区服务网点。运营机构入驻村、社区等基层服务场所,根据社区行政区划面积、经营实体分布、劳动年龄段人口数量、就业服务需求等制定服务方案,在信息系统中建立该社区网络服务专区,开设管理账号。线上主要由运营机构依托网站、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社区群等渠道进行宣传;线下主要由运营机构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乡镇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工作实际,通过在居民小区出入口、楼道口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张贴宣传标语、海报,设立宣传站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在服务对象与服务网点之间构建以三公里为半径的公共就业服务圈,为求职者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及经营实体招工用工提供路径最短最优的一站式就业服务。
(三)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试点阶段,县人社局统一组织1—2次业务培训。试点展开后,县人社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牵头安排业务培训,运营机构负责承担具体培训事宜,主要面向县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乡镇、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线上服务平台管理使用、大数据分析运用、线下服务宣传推广等相关业务培训;面向经营实体和求职者进行招聘岗位设置发布、求职简历制作上传、职位搜索、岗位对接等相关操作指导。
(四)依托经营实体开发就业岗位。运营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大数据筛选等多种方式,摸排辖区内用人单位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经济组织、小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经营实体招工用工需求。采集经营实体营业执照等信息,验证合法资质,引导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入驻线上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岗位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岗位等各类就业岗位,协助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申请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政策,提供供需对接、常态化招工用工指导等服务。
(五)组织求职人员开展就业服务。运营机构配合乡镇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引导辖区内求职人员注册系统账号、登记就业需求,根据需求精准匹配相关就业政策服务,定制个性化就业服务。线上主要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乡镇人社站所、基层社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渠道点对点推送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政策服务信息;线下主要由运营机构根据基层社区工作安排,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促进社区求职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六)针对重点群体实施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优势,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乡镇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采煤沉陷区劳动者、淮河禁捕退捕渔民、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基本情况、当前就业状态等进行跟踪了解,动态更新系统台账;运营机构配合乡镇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对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就业需求等进行分析摸排,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运营机构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相关政策支持
(一)稳定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或签订6个月以上劳务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保险6个月以上,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就业登记或劳动用工登记备案,根据就业人数,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和范围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服务同一名劳动者多次或不同岗位稳定就业的,补助次数每年每人不超过一次。
(二)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连续3个月以上,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就业情况记录,根据就业人数,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运营机构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服务同一名劳动者多次或多岗位灵活就业的,补助次数每年每人不超过三次。
(三)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引导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就业服务等情况记录,由就业补助资金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四)示范乡镇社区补贴。对省、市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示范乡镇及“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乡镇或社区一次性补贴,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同一社区多次被认定为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的,可多次享受补贴。
(五)购买第三方监理服务。市局统一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第三方监理服务,对“三公里”就业圈建设运营情况进行总体监控审核,重点监控运营机构使用相关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的规范性;对各类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有效性;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与“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功能的关联性;发布岗位信息的准确性;反馈就业情况的真实性等。
附件5
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指引
一、岗位开发
1.征集岗位。县人社、财政部门结合市年度计划安排,根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就业难易程度、现有公益性岗位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业资金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岗位年度开发计划,县区人社部门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性岗位。
2.申请岗位。有公益性岗位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向所在县人社部门提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的申请,提交《凤台县公益性岗位申报表》。
3.审核岗位。县人社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合理核定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种类、数量后,向社会公开发布公益性岗位信息。
4.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战略性合作、承包等方式,购买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性安置。托底性安置岗位不得设置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限制性条件。
5.机关事业单位安置的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通过劳务派遣或外包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管理。
二、安置对象及聘任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省人社厅、财政厅《安徽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皖人社发〔2020〕4号)明确规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城镇居民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况且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失地失林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市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等。
1.公布信息。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归集发布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注明用人单位拟聘任岗位名称、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地点、招用条件、岗位数量等内容。
2.提出申请。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向所在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提出申请,提交《凤台县公益性岗位就业意向申请表》。
3.供需对接。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通过组织供需见面会或为用人单位推荐人选,搭建用人单位和就业困难人员对接平台。用人单位根据岗位性质、申请人数,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确定岗位拟聘任人员,并向社会公示5日。
4.用工备案。用人单位聘任就业困难人员1个月之内,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在人社部门按规定进行就业登记和劳动用工备案。
三、岗位管理
1.用人单位依法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2.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主体责任,依法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严格按照公益性岗位政策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承担日常考勤和管理工作。
3.公益性岗位人员应自觉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
4.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除或终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
5.用人单位应当于解除或终止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合同之日起5日内,将人员名单报所在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备案。
6.对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绝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托底性安置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暂停其享受相关就业援助政策。
四、薪酬待遇
(一)社会保险补贴。按照用人单位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等给予补贴,不包括公益性岗位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
(二)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另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补助。
(三)个人岗位补贴。按照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个人岗位补贴,由用人单位代为申报,按季度直接拨付至公益性岗位人员个人账户。
五、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
1.乡村公益性岗位界定。乡村公益性岗位是指由县人民政府统筹组织、乡镇具体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为主要目的,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岗位。包括乡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乡村环境卫生清扫、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简易维护、村务协理等岗位类别。
2.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年龄在16周岁至59周岁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3.乡村公益性岗位个人岗位补贴每月450元,不足1个月的按照服务天数每天15元计算,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4.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用人单位购买。
附件6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凤就业创业工作指引
一、主要支持政策
1.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在凤就业见习3—12个月,见习单位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补助的,给予见习单位每人每月1400元的补贴。
对见习期满与见习毕业生签订12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根据吸纳见习人数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见习单位一次性奖励。
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按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24个月。
3.小微企业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且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按其为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企业补贴(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缴纳的部分),补贴期限不超过12个月。
4.在我县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30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
5.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应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困难残疾人家庭、脱贫户家庭、防返贫监测户家庭、退捕渔民家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残疾以及特困人员中的八类困难高校毕业生,按照每人1500元标准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6.对毕业2年以内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带动3人以上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就业的,按照每人2500元再给予一次性补助。
7.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者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不超过3年。高校毕业生创办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对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借款个人和小微企业,可继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但累计次数不得超过3次。自2021年1月1日起,新发放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利息,LPR—150BP(贷款基础利率减1.5%)以下部分,由借款人和借款企业承担,剩余部分财政给予贴息。
来凤高校毕业生优先推荐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享受财政贴息政策。
8.认定为市级民营孵化基地的给予10万奖补资金,加强省返乡创业园和青年创业园建设,吸纳高校毕业生入驻创业,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入园并在3年内享受房租、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资金安排
项目所需资金除第7条由财政承担外,其他项目分别由县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三、申领程序
县人社部门负责受理申报,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的,个人补贴打入申请人银行账户,单位补贴打入所在单位银行账户,并及时完善和更新安徽智慧就业系统内相关数据信息。
“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聚焦提升徽菜烹饪技能水平,开展徽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聚焦促进徽菜餐饮产业发展,优化徽菜师傅就业创业服务;聚焦打造徽菜美食文化品牌,推动徽菜内涵拓展升级,将“新徽菜”打造成为凤台美食文化的特色“名片”,让徽菜品牌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
(二)具体任务。2022年,开发特色徽菜品种专项标准1项,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120人次,积极参加全省“徽菜名厨”评选;2023年起,每年开发特色徽菜品种专项标准不少于1项、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不少于120人次。力争到2025年,全县特色徽菜品种专项标准实现基本覆盖;开展徽菜制作技能培训不少于480人次,新增徽菜师傅不低于48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不低于30%;争创1个省级特色美食村;争创徽菜餐饮连锁店1家,支持徽菜师傅创业和带动徽菜等餐饮企业就业1500人,有效促进全县餐饮从业人员技能技艺提升、就业创业提质、收入水平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徽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
1.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面向脱贫人口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含新生代农民工、退捕渔民)、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重点就业群体,符合年龄条件的民宿、农家乐等乡镇以下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劳动者,开展徽菜师傅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凤台地域特色、饮食习俗、产业业态等因素,梳理当地群众认可度高、就业创业带动性强、代表本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地方名特小吃品种,遴选认定徽菜师傅培训项目,具体培训内容可采取“1+N”方式设置,即一个主打餐饮种类,加辅助面点、小吃、饮品、佐餐等,如马店羊肉汤+烧饼、小菜。
2.构建开放的培训平台。依托县技工学校、知名餐饮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及社会培训机构,承接徽菜师傅培训项目。在符合消防、建筑、卫生防疫等要求前提下,我县各类徽菜美食店铺、餐饮商家及小吃摊点等市场经营主体,按照县级遴选、市级备案的形式,由人社部门会同经信部门、餐饮协会等部门(组织)共同认定,确定一批定点培训单位,实行“挂牌”管理,分批次向社会发布,广泛开展徽菜技能培训。支持我县传承成果显著、菜系品牌突出的徽菜餐饮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择优申报建设为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3.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积极开发凤台徽菜系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构建徽菜师傅“地方特色指标+专项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鼓励徽菜师傅申报参加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烹饪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从业的徽菜师傅,可凭累计工龄申报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餐饮行业协会商会及社会培训机构申报烹饪类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对职业技能竞赛优胜选手,按规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适当给予奖励,推荐参加市级“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评选。
(二)优化徽菜师傅就业创业服务
1.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依托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开展徽菜师傅创业培训,为徽菜师傅提供个性化创业指导,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积极推荐参加淮南市皖厨创业创新大赛、“赢在江淮”等徽菜师傅创业创新竞赛,强化徽菜师傅创业企业用工服务。
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贯彻落实省级徽菜师傅创业街区等级评定标准及奖补办法,鼓励新建、改(扩)建或共建一批特色突出、设施齐全的徽菜师傅创业街区,吸引全省各地徽菜店铺入驻运营,打造一批“有名气、接地气、能圈粉”的徽菜打卡地、商业圈,对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创业街区,对照省级办法予以奖补。
3.推动餐饮产业升级。依托餐饮行业协会商会,总结推广我县知名品牌餐饮产业发展经验,支持餐饮企业构建“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生产链、供应链。紧密结合凤台产业特色,加快构建菜品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就餐环境标准化等餐饮产业标准化体系,打造“烟火凤台”特色风味餐饮名片。鼓励美食企业开设连锁店、加盟店。
(三)打造“烟火凤台”餐饮文化品牌
1.增强餐饮产业“软实力”。积极参加全省“新徽菜名徽厨”主品牌标识征集遴选,自主设计凤台特色徽菜品种标识。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与“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的衔接融合,争创1个省级特色美食村。积极支持以马店羊肉汤、桂集牛脯、凤台地方特色卤菜为代表的地方名小吃,挖掘、推广本土特色菜式,探索本地特色餐饮美食文化发展路径。
2.拓展餐饮文化“传播力”。通过参加省、市名特小吃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徽菜专项技能竞赛、编印《烟火凤台》美食画册,开辟《烟火凤台》美食专栏,打造游(凤台)“不得不进”的特色美食(小吃)名店名单,深入推介凤台美食烹饪制作技能技艺,讲好凤台故事。围绕“乡土、乡情、乡愁”,加强“新徽菜名徽厨”行动与省、市文旅资源开发、沪苏浙餐饮交流等有机衔接,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凤学技、回乡创业。
3.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搭建徽菜餐饮行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介徽菜文化品牌,鼓励徽菜师傅出省出市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兴业。以凤台特色餐饮为牵引辐射带动其他品牌,推行“原产地集采+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凤台特色餐饮门店”的供应链发展模式。
三、支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负责统筹协调“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工作。县人社局等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
(二)落实培训补贴。对于参加徽菜师傅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按照“先缴后补、直补个人”方式,给予参训人员最高1200元/人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发放生活补助。餐饮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根据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企业800元/人培训补贴;餐饮企业开展在职徽菜师傅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给予2000-5000元/人培训补贴。鼓励企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等开发或参与开发特色徽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予以支持。
(三)强化创业帮扶。根据徽菜美食企业开设连锁店、加盟店情况,按规定给予创业就业补贴。对管理规范、服务良好、场租优惠多、带动就业明显的徽菜创业街区,给予街区3年孵化基地补贴。为重点就业群体创办徽菜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对10万元及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对于回乡开办农家乐、小餐馆的农民工,按规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
(四)助力品牌培育。鼓励协会商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常态化参与“烟火淮南 徽菜名厨”职业技能竞赛,对纳入年度计划开展跨行业(系统)市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给予8万元赛事补助;对纳入年度计划开展行业(系统)内市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给予5万元赛事补助;对在市级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个人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对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个人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5000元奖励。积极推荐参加省级“徽菜名厨”评选,(获奖个人)颁发荣誉证书,给予3万元/人奖励。对初次参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按规定给予技能等级评价定额补贴,评价补贴直接补给实施评价的承训单位或委托的评价机构。
附件:1.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编写要求指引
3. 皖厨美食名品连锁店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指引
4. 皖厨创业街区建设工作指引
5. 特色美食村建设工作指引
附件1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
重点任务 |
时限要求 |
责任单位 |
1 |
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技能标准体系拟定申报、技能等级评价和就业创业服务、制定创业街区等级评定标准及奖补办法等,设计“烟火凤台”系列品牌LOGO,打造徽菜特色品牌形象。 |
2022年底,全县开发徽菜专项职业能力标准1项、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120人次;贯彻落实徽菜师傅创业街区等级评定标准及奖补办法;设计“烟火凤台”系列品牌LOGO。 2023年起,每年徽菜专项职业能力标准不低于1项,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不少于120人次。 力争到2025年,全县新增徽菜师傅不低于480人,开发特色徽菜专项标准4项;补贴重点群体个人不少于8人(2人/年)、积极申报省级皖厨创业街区,支持徽菜师傅创业和带动徽菜餐饮企业就业1500人。 |
县人社局 |
2 |
“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资金保障。 |
2022年-2025年,统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予以安排。 |
县财政局 |
3 |
打造1个省级特色美食村。 |
2022年,争创1个特色美食村。 到2025年,持续加大特色线路宣传推广力度,打造1个省级特色美食村。 |
县文旅体局 |
4 |
推动徽菜企业连锁经营。 |
到2025年,争创徽菜餐饮连锁店1家。 |
县经信局 |
附件2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编写要求指引
一、专项职业能力的确立原则
(一)可就业的最小技能单元原则
每个专项职业能力是一个可就业的最小技能单元。“可就业”是指社会上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人员凭借此项能力就业谋生;“最小”是指它的适用范围小于“职业”,作为一项就业技能,它不可再拆分,不划分等级。
(二)技术性原则
技术性是指专项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掌握这项能力需要经过师傅的指导或相应的实操培训。简单体力劳动不能作为专项职业能力。
(三)与国家职业衔接的原则
凡能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模块直接对应的专项职业能力,且符合最小技能单元原则,该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时应遵循标准中相应模块初级工的要求,不必单独编写考核规范。
二、名称
一般用“具体产品或服务的名称+动词”来进行表述,如“拉面制作”“社区绿化”等。专项职业能力的名称不能与工种或职业名称雷同。因此,专项职业能力名称后不能有“工”“员”或“师”等表示工种或职业名称的词。
三、定义
一般应按照“运用……工具设备或材料,在……场所、环境或条件下进行……制作或提供……服务的能力”的格式来定义专项职业能力。如“服装缝纫— —利用服装缝纫设备和服装材料,将各款服装裁片缝合成服装的能力”。
四、适用对象
运用或准备运用本项能力求职、就业的人员。
五、考核内容
能力名称: 职业领域: |
|||
工作任务 |
操作规范 |
相关知识 |
考核比重 |
(一) |
1…… 2…… |
1…… 2…… |
% |
(二) |
1…… 2…… |
1…… 2…… |
% |
…… |
|
|
|
职业领域是指专项职业能力所对应的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细类)。
工作任务是指完成该专项职业能力范围内的全部工作必须经过的主要步骤或程序。需按先后顺序列出。一般情况下,每个专项职业能力下应列出3项以上的工作任务。
操作规范是指每一个操作步骤应该达到的要求、标准或阶段性的具体工作成果。
相关知识是指完成相应的工作步骤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工具设备的知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及有关注意事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列出跟每一个具体操作步骤直接相关的知识点。
考核比重:根据每项具体工作或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性及技术复杂程度确定其在考核中应占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
六、考核要求
(一)申报条件
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者均可申报。
(二)考评员构成
根据各个专项职业能力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考核方式与考核时间
根据各个专项职业能力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单独考核理论知识。但对技术复杂性较强、安全要求较高、影响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内容中必须包含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操作和卫生知识。
附件3
皖厨美食名品连锁店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指引
1.申报企业依法取得合法经营资质,在省内注册成立并正常经营3年以上。
2.美食名品连锁店在当地应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地方菜或者当地特色小吃为主,有自己独特的标识,有若干个经典或者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