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凤台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
实施工作情况
一、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精准有效推动养殖用地、环评审批、政策性保险等肉牛产业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我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县肉牛规模养殖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共有肉牛养殖场(户)约664家,其中年出栏肉牛10头-49头的肉牛规模以下养殖户133家,年出栏肉牛0.29万头,占全县肉牛出栏总量的27.10%;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31家,年出栏肉牛0.32万头,占全县肉牛出栏总量的29.91%。
据县农调队反馈数据,截止今年第三季度,全县肉牛饲养达2.2242万头,其中存栏量1.3246万头,出栏量0.89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67%、2.62%,完成市下达我县的全年饲养量目标任务2.99万头的74.38%。
二、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动政策出台。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皖政办〔2023〕11号)《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淮府办秘〔2023〕57号 )精神,我县以凤政办秘〔2024〕14号文件印发出台了“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县财政在2024—2027年期间每年安排600万元“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奖补及肉牛保险保费补贴。组建了以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工作专班,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并将肉牛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
(二)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工作。今年3月县政府副县长、工作专班组长李宁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分解下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将工作责任压实到各乡镇。对肉牛生产加强调度,督促各乡镇按月反馈肉牛生产情况。李宁副县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调度会,通报各乡镇上一月度肉牛饲养量完成进度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三)推进肉牛良种繁育工作。针对基础母牛饲养规模化和良种化比重偏低的现状,我县加强了肉牛良种繁育工作,积极申报省级配送优良品种肉牛冻精用于支持全县肉牛改良冷配站(点)建设。截止今年上半年,已申报省级配送到位优良品种肉牛冻精7000支,并按照3000支、2400支和1600支的冻精细管数量分发到县家畜改良站、县肉牛养殖协会、安徽强农牧业公司等3家肉牛改良冷配站(点),用于肉牛良种繁育。
(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皖农牧〔2024〕46号)精神,为落实好省财政厅下达我县的“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项目资金531万元(其中“秸秆变肉”资金232万元,肉牛产业发展资金299万元),制定《关于做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凤农工办〔2024〕24号)文件,全县各乡镇组织肉牛养殖主体共申报项目15个,累计完成收储利用秸秆干饲料9257.34吨,收储利用青贮饲料7701.04吨,改扩建钢架结构单体干草棚3516.63平方米,新建钢架结构单体干草棚6278.44平方米,将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16.4695万元。
(五)组织开展肉牛保险工作。按照《凤台县肉牛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凤农险办〔2024〕4号)要求,县农险办、县农业农村局和保险公司协同推进,组织开展肉牛保险试点工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落实调查登记、加挂保险标识等项工作,宣传引导肉牛养殖场(户)自觉参保。县财政按每头200元的标准,给予保费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参保肉牛养殖场户200余户,参保肉牛达6922头;出险理赔肉牛346头,理赔金额418.6万元,做到应赔尽赔,减少养殖损失,稳定肉牛生产。
(六)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皖农办牧函〔2024〕19号)及《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202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淮农办〔2024〕58号)等文件精神,组织2家肉牛养殖企业申报创建市级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经市农业农村局现场审核和专题会议研究通过,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场1家。同时,重点对2021年以来挂牌的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开展“回头看”督查管理工作。
(七)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主持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抓实肉牛产业项目工作。目前,全县共谋划推进肉牛产业项目9个,其中关店乡、凤凰镇、大兴镇、岳张集镇项目已完成建设;朱马店镇、钱庙乡项目正在收尾;李冲回族乡、杨村镇项目在谈。
四、下步工作举措
(一)锻长板,引进屠宰加工头部企业。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突出肉牛屠宰加工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与综合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本地资源进行对接,谋划在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肉牛屠宰加工厂,占地面积约200亩,年屠宰规模达到10万头。大力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深入挖掘凤台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优势,做优做强牛肉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拓展牛肉销售渠道,提升我县牛肉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补短板,大力发展肉牛规模养殖。在保护现有基础母牛资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肉牛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加大对能繁母牛存栏、新生犊牛、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秸秆收储设施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肉牛生产关键环节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肉牛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如母牛托养分红、育肥购销合同、担保贷款、订单生产等,以增加基础母牛与育肥牛存栏量,同时解决我县农作物秸秆利用问题,既实现“秸秆变肉”保护环境,又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养殖增收,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固底板,统筹解决用地难题。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安排肉牛养殖、加工等产业项目用地。支持盘活宅基地、未利用地及低效闲置地等农村存量土地资源,科学划定农业设施和建设用地范围,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鼓励利用闲置场房、废弃或老旧养殖场舍改造升级,发展肉牛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肉牛扩产增量。在设施农用地储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通过采取调解占补平衡措施,在钱庙乡淝水湾协调解决110亩土地,推进建设一座高标准肉牛繁育场。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对养殖场土地续租问题,由所在地乡镇政府出面帮助养殖企业协调解决,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既不让群众吃亏,也让企业合理负担和持续生产,为企业打造和谐的营商环境。
(四)出政策,增强财政金融支持。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撬动作用,落实好县财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开发及肉牛保险补贴,对新建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及新增创建的县级以上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给予相应的补助及奖励。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专项债券和脱贫攻坚衔接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服务,提升肉牛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保,用好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养殖户增信,推动圈舍和活体、保单贷款抵押,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周期,有效连接“政担银企户”,解决融资难题。
(五)强科技,强化肉牛产业发展科技人才保障。支持引导肉牛产业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相关科技人才,为肉牛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咨询服务工作。鼓励规模较大的企业申报成立肉牛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团,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定向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优化职称评价机制,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向服务基层一线人才倾斜,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