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凤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5年)》文字解读
2025年6月2日,《凤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5年)》(凤政办[2025]9号)正式印发,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及依据
(一)决策背景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总体呈现“淮茨相伴、河湖纵横、八公东望”的自然地理格局,拥有淮河、茨淮新河、江淮运河、凤凰湖、花家湖、八公山等生态资源,生态本底良好。作为淮南市域副中心城市,肩负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维护淮河沿线生态安全的双重职责,亟需一个系统性规划以全方位统筹指导全县的生态修复工作。
(二)决策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凤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号),结合《凤台县(含毛集实验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总体要求及地方实际问题及诉求,编制形成了《凤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凤台县作为合肥都市圈门户城市、淮南市域副中心城市,通过科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推动生态功能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需要。规划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进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完善区域战略一体化建设。通过进一步衔接落实《凤台县(含毛集实验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淮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明确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目标、修复布局、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建立区域间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为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构建技术基础。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启动规划编制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2年10月全面启动规划编制,项目组开展调研收资。
(二)中期方案阶段
项目组于2023年9月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汇报中期方案,并征求相关股室意见。
(三)征求意见阶段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4年3月-9月组织两轮县直及相关部门、乡镇、煤矿等相关企业意见征求工作,并同步开展规划公示工作。
(四)专家评审阶段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4年9月组织专家评审会,方案通过专家会审查,项目组依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成果。
(五)方案报审阶段
规划于2025年通过县资规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审议,于6月正式印发。
四、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健康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采煤沉陷区治理初见成效,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改善。
远期目标: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自然和人居环境质量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山水田园城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皖北地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样板城市。
五、主要内容
本《规划》共五章节,第一章节解读凤台县近年来生态修复取得的工作成效及面临的形势,第二章节明确生态修复的总体要求、目标和策略,第三章节确定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谋划重点工程,第四章节分析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第五章节为规划的实施保障策略。
(一)总体格局
总体格局的构建一要依托凤台县突出的自然生态要素,暨河流、湖泊、山体、农田等,二要传导市级专项、县级总规的总体格局,本次规划形成“一屏五廊、六区多点”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屏”为县域东南八公山生态屏障,“五廊”是指淮河生态廊道、江淮运河生态廊道、茨淮新河生态廊道、永幸河生态廊道、架河生态廊道,“六区”指北部土地综合整治区、中部采煤沉陷治理区、近郊都市田园修复区、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区、南部山体生态涵养区、江淮运河沿线水系保育区,“多点”指凤凰湖、凤临湖、花家湖等重要生态修复节点。
(二)修复分区
县域修复分区的划分要分析研判凤台县南北不同区域的生态本底差异及面临的最突出的生态修复任务。凤台县南部涉及淮河、八公山等自然本底及城区,中部区域受采煤沉陷影响,北部区域地势平坦,适宜耕作,且江淮运河贯穿全境,因此本次规划将全县国土空间划分为6个修复分区。
北部土地综合整治区:以大兴镇、尚塘镇、朱马店镇等乡镇为主,生态修复重点为促进土地整治绿色转型,深入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实施耕地休耕轮作,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效益,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中部采煤沉陷治理区:以顾桥镇、岳张集镇、关店乡等乡镇为主,生态修复重点为实施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调查,健全和完善采煤塌陷区治理政策体系,促进采煤塌陷区土地恢复利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近郊都市田园修复区:以刘集镇、凤凰镇等乡镇为主,生态修复重点改善农田及周边生境,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实施退化农用地生态修复,发展乡村绿化,实现自然与人文交融。
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生态修复重点为统筹城区各类自然生态系统,连通原有河湖水系,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保护网络,提高城市韧性、修复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景观。
南部山体生态涵养区:以李冲回族乡为主,生态修复重点为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森林生态功能保持等。
江淮运河沿线水系保育区:主要为江淮运河沿线区域,生态修复重点为推进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系统性、一体化建设,同步开展江淮运河沿线污水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临时用地复垦等。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生态修复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的谋划要坚持以解决凤台县实际面临的生态修复问题为导向,同时注重项目谋划的前瞻性和可实施性。规划在修复分区的基础上,针对凤台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山体林地修复、城镇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重点方面,谋划全县七大类全县39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四)效益评价及实施保障
对《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实施管理、加强科技支撑和鼓励公众参与5个方面保障措施。
六、创新举措
一是全要素研究。《规划》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兼顾农业、城镇、矿山等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全面摸清生态家底,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识别问题短板及受损区域。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地理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深入、科学地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
二是系统化构思。构建“问题识别﹢分区修复﹢工程部署﹢精细化项目库+实施保障”的规划技术路线,落实统筹6个修复分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谋划7类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坚实锚固县域“一屏五廊、六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特色化落地。充分结合我县实际,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修复为重点和特色,坚持“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谋划三个符合地方实际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谋划9个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总结地方经验,突出地方特色。
四是高标准保障。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组织协调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细化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各县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推动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合力。
七、监督保障
系统构建了保障凤台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落地的支撑体系,核心在于强化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渠道、优化实施管理、提升科技能力并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完善项目库与监管制度、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以及构建多主体参与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实施保障合力,确保生态修复目标有效实现。
八、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凤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解读人:刘中廷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8683807
电子邮箱:15630964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