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疫情处置工作
2024年9月3日17时14分,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我县一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9月3日17时50分市疾控实验室复核(实验室荧光PCR检测结果:大别班达病毒阳性)。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指导当地政府及中心卫生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该地已经连续14天未发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病例,9月28日予以结案。
凤台县疾控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排查相关密切接触者及风险人群。指定专人对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随访,特别是患者就医期间的医护人员、陪护人员、存在肢体密切接触人员,如出现异常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长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长角血蜱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森林地区。已在流行区的蜱虫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并分离到病毒。蜱叮咬后多不容易被发现,能附着人体表面数天,常被叮咬的人群主要是从事的田间生产和户外活动的人群。
人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不超过2周。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痊愈后血液中会出现较高抗体水平,体外实验具有保护作用,可持续多年,尚未发现痊愈患者再次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报告。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通过人-人传播。急性期病人血液或因该病死亡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含有病毒,有传染性,重症患者常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发生严重的出血,传染性强。
9月4日上午向患者家属发放防疫物资:隔离衣10件、面屏10个、外科口罩40个、酒精5瓶、手套50副、84消毒液2瓶,并指导患者家属使用方式。建议患者家属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有体液、血液接触。并对患者血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规范采取焚烧、含氯消毒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本次疫情处置工作后,疾控中心会继续加强医疗机构的主动监测工作,开展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如遇类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就诊者,第一时间转诊至定点救治医院。同时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管理,防止因院内消毒隔离不到位而出现疫情暴发、扩散。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利用报纸、网站等开展全民防病知识宣传,增加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