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经验启示

——凤台县乡科级干部进修班赴石台县异地教学侧记

编辑日期:2025-11-04 14:20信息来源:县委党校作者:吴宁阅读次数:字体【  

为深化基层治理经验学习、探索绿色发展路径,10月28日至31日,凤台县委党校乡科级干部进修班第二期全体学员赴池州市石台县开展异地教学活动。

此次赴石台异地教学以“乡村振兴与生态富民”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与专题研讨,学习借鉴石台县在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路线,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使学员们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教学。



仁里镇贡溪村——乡村振兴的“生态样本”

学员们首站抵达仁里镇贡溪村,实地考察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果。贡溪村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特色产业赋能”双轮驱动,集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生态茶园于一体,形成“村企合作+电商销售”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使该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皖南明珠”的蜕变。

学员们还观摩了该村基础设施和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参观了村小改建的民宿项目,多方位学习了乡村振兴的“贡溪样本”。


七都镇七井村——富硒产业的“绿色密码”

在七都镇七井村,学员们参观了特色产业园区,先后深入富硒茶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思考探究石台县“硒资源+产业链”的转化路径,比较石台与凤台的产业差异、发展路径。七井村依托土壤富硒优势,发展硒茶、硒米、富硒水等特色产业,通过“硒产业大脑数字平台”,实时监测富硒产品生产与市场动态,推动“石台硒品”等特色品牌走向全国。

学员们纷纷表示,七井村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全产业链项目,其经验为凤台县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生态变现”新思路。


中国生态硒都会客厅——硒文化的“科技窗口”

在中国生态硒都会客厅,学员们通过VR技术、数字沙盘和硒产业大数据平台,直观感受石台“富硒+负氧”双优资源的独特禀赋。该中心集硒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产业管理于一体,是石台对外宣传的核心窗口。

据悉,石台县硒产业综合产值逐年提高,开发出硒茶、硒果等八大类百余种产品,形成全链条的“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学员们结合凤台实际围绕产业升级优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产业这篇大文章。


仙寓镇大山村——“两山”理念的“康养实践”

在“中国富硒第一村”仙寓镇大山村,学员们实地体验“生态优势”向“康养经济”的转化。大山村依托超高的森林覆盖率和负氧离子浓度,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为山村居民们走出一条富裕之路。

村内开发有古树林徒步、富硒农产品体验等项目,形成“康养旅游+慢生活”品牌,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学员们感慨:“大山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现实生命力。”


矶滩乡慢庄——民宿经济的“高端突围”

最后一站,学员们走进矶滩乡慢庄,调研民宿产业提质升级路径。慢庄以“慢生活”为主题,引入茶企投资,打造“慢村农庄”“笙笙慢”等高端民宿品牌,形成“民宿+瑜伽+芳香疗养”的康养产业链。

通过“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双增收”。学员们认为,慢庄的“精细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策略,为乡村旅游从“流量”到“留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此次异地教学不仅开阔了视野,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学用结合”的重要性,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一是党建引领生态建设。石台县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强化基层组织在生态保护中的核心作用,有力推动了“两山”理论的践行。二是产业带动资源整合。通过富硒资源开发、文旅IP打造,实现“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富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三是科技赋能品牌建设。依托“硒产业大脑”等数字平台提升产业链效率,以“石台硒品”区域品牌抢占市场高地。

学员们表示,未来将结合凤台实际,将石台的“绿色经验”转化为推动我县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初审:朱红颖 复审:徐艳友 终审:常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