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辑日期:2019-11-15 16:51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阅读次数:字体【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淮南市的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煤炭产业持续低迷、财政收入负增长等复杂形势,顶住压力稳增长,持续发力促改革,凝心聚力惠民生,县域经济保持了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3亿元,初步测算,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8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五年年均增速实现7.9%,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值348亿元的62.4%;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实现36807元,预计2015年达到35032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值55740元的62.8%;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34.9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值70亿元的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747亿元, 2015年达到182亿元;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58亿元,年均增长1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1.9:69.9:18.5调整为2015年的13.5:60.1:26.4,其中三产比重较“十一五”末大幅提高。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序落实,以煤电为主导的工业加快升级,支撑作用不断加强。预计2015年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工业总产值276.21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5个。煤电项目加快推进,凤台电厂二期全面投产,杨村煤矿等项目加快实施,非煤工业加速成长。启动实施“1515”工程,全县非煤电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45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增大。2015年新增民营企业1073家,个体工商户3157户,全县民营企业户数达4273家。

城乡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县城建设与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同步实施,全县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完成县城及乡镇、凤凰湖新区等总体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完成凤利路、凤寿路、凤颖路、凤蒙路等道路改造及凤凰湖新区、老城区道路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和新建。建设了一批市民公园及精品住宅小区。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文明县城称号,通过省级生态县、全省卫生县城考核验收。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凤台淮河二桥、济祁高速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路网基本形成。三大电力工程基本建成,能源体系趋于完善。实施凤凰湖水系治理及景观绿化工程3个子项目建设。安置区集聚效应加速呈现。永幸河泵站、城北湖泵站投入使用,八小水利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完工,港河、架河整治工程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大力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集中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工作,国资监管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全国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农村综合改革、医疗改革、价格改革、公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成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城市,文化、科技、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5年累计引进招商项目315个,累计到位资金419亿元,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分别增长6倍、30倍。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资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凤台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获批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大环境监控能力建设。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面布置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节能工作进展顺利。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多所学校和医院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文体事业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中国乒超联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大型赛事,舞蹈《千里淮河一条线》荣获中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健身吧,朋友!》获得“首尔杯”金奖等奖项,推剧《帮忙》荣获“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银奖。花鼓灯艺术团先后出访美国、阿联酋等5个国家。马店羊肉汤制作技术规程成功获批省级地方标准。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358元提高到2015年的265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55元提高到1140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均提高到99.9%。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单位

2010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2015

年均增长

2014

年均增长

2015年预计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2

348

15%

223.33

6.75%

248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27520

55740

17%

36807

7.54%

35032

3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0.54

27

7%

29.35

9.33%

33.48

4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19.7

236

17%

145

4.91%

149.048

5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00

226

19%

127.51

6.26%

106

6

工业化率

%

58.1

67

4

52

2

56

7

规模以上工业个数

172

100-120

 

150

-2.57%

165

8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31.67

75

19%

49.02

11.54%

65.472

9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11.9:69.6:18.5

8.2:69.5:22.3

 

13.1:64.9:21.95

 

13.5:60.1:26.4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3.3

累计达到500亿元,力争完成600亿元

 

181.25

30.08%

747

11

财政收入

亿元

30.2

70

17%

33.94

2.96%

34.9

1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3

30

17%

16.23

7.18%

17.45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8‰以内

 

7.37

 

7.19

14

城镇化率

%

38

50.75

 

48.89

 

51.2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55

11900

 

10462

 

11403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4

4%以内

 

4%以内

 

4%以内

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0.57

76

18%

56.58

16.64%

60.5

18

万元GDP能耗下降

4.02

 

 

3.95

 

3.5

19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96%

 

98%

2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

 

 

99

 

99.2



第二节 “十三五”新常态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凤台县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仍将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趋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世界经济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部分新兴经济体受到资金外流、商品、能源价格下跌以及地缘政治等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未来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将会进一步收紧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空间,增加其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同时,全球产业调整出现新趋势,各国普遍把鼓励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主要从事低端环节。“十三五”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这对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全球能源供求将呈现新格局。能源需求更多由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变。移动互联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将不断得到突破。以美国“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变革。未来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精准判断和重要部署,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相继出台了发展新业态、扩大投资、鼓励创新创业、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严重过剩。依靠工业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十三五”时期我国实现产业转型的任务更加紧迫,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规模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未来几年,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素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将是凤台县由打基础、蓄势发展阶段提升为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们既要看到完成重大历史使命的责任和压力,又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凤台县更好地把握好重大发展机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升级”的发展战略。凤台县发展正处于城市发展周期中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存在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将政策和改革红利加快释放的关键时期,国家正在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部崛起政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淮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合肥经济圈、合淮同城化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相继实施和推进将给凤台县带来产业合作、投资贸易、资源开发、通关便利、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以及叠加的政策优惠,为凤台经济总量及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提供支撑,凤台县将成为承接皖江、促进皖北地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节点,成为在煤电、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和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等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为凤台县融入区域、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淮南市三大战略定位指明新方向。根据新时期淮南市三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供销基地、电力供应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淮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输出地和能源安全保障地。凤台县地处淮南腹地,是煤炭、电力能源大县,这就要求“十三五”期间要深入落实淮南市能源发展战略,立足煤炭,发展煤炭,做精煤炭,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升值,为淮南市能源输出和安全保障基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淮南市是安徽北部战略性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城市和沿淮经济带核心城市,凤台县作为淮南卫星城,是对接华东、连接中原经济版图的“战略要地”,将为淮南市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供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凤台县将充分挖掘生态、旅游、区域服务等潜力,大力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培育旅游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凤台县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打造合肥经济圈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

转型发展面临挑战。综合国内外环境和凤台县自身发展情况,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在煤电产业大环境下行的背景下,单一依赖煤电发展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下行的趋势明显,2015年的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新兴产业项目不足,产业链条较短,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经济持续增长拉动乏力。二是市场活力未能激发。2015年民营企业仅有4273户;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仅有2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2015年,凤台规上企业165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仅17家,经济总量缺少大企业支撑。经济开发区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主导产业不鲜明,产业链条短、集聚度不高,招商引资项目不大不多,未能形成集聚效应。三是沉陷区问题亟需解决。凤台县境内煤矿众多,目前沉陷面积达到10万亩,每年沉陷面积还在不断增加,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任务繁重,对全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增收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四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技研发投入和科研机构数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2015年预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6亿元,仅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4%。人才支撑不足,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大型企业入驻的吸引力有限,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人才资源总量小,高层次人才缺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基本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和淮南市“1235”发展思路、“四煤”转型战略、“235”产业发展路径;坚持以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造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聚集效应突显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加快凤台城市建设,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加强以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推动新常态下凤台县跨越式发展,努力把凤台建设成为经济强县、产业强县、创新强县、生态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十三五”时期,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煤炭、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业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活力凤台。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事项,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在全省试点契机,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严格执行国家最新的生态环保标准,加大对沉陷区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强化水、空气、土壤等环境保护力度,防止环境污染,倡导低碳生活生产方式,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凤台奠定基础。

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建设面向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淮河经济带等区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加速推进产业承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坚持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病,提高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争取让全县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动力,增强全县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依据国家、省、市对凤台县的战略定位,结合凤台县的基础条件、发展机遇等多种因素,“十三五”时期,凤台县发展定位为: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面落实国家对凤台县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按照“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建成全省农业现代化基地。

安徽省经济发展强县。推进与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互联互通,加快面向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加速以煤、电、机械、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规模,以工业强县,农业大县,引领皖北地区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全省创一流、皖北争第一”目标,成为支撑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煤沉陷区新型城镇化典范。将新型城镇化思路与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开发结合起来,坚持“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需求,继续推进沉陷区居民向城镇集中搬迁安置,以产业带动就业。积极推广凤凰湖新区建设经验,打造具有凤台特色的采煤沉陷区新型城镇化典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0年初步建成发展活力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聚集效应突显、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发展、人民富裕安康的幸福凤台。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350亿元,力争突破4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上;公共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20年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力争突破12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县级10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5635。规模以上工业持续增加,工业聚集效应凸显。到2020年底,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非煤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5%。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业态初具规模。消费对经济增长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1.5%。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包含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和创新要素等在内的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明显。2020年,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年均增长5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1.5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完成国家、省、市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争取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市场活力充分得到激发,开放合作形成新格局。区域合作和开放平台逐步完善,面向合肥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等节点城市合作项目加快落地,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外资利用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到2020年累计治理面积达到5162.58万平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完成省下达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各个领域,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节约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提标升级。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全面完成,2016-2018年,38个贫困村、1.3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较2010年翻一番。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就业大幅提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均等化。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至0.08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专栏2  凤台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预计)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8

350,力争突破450

7.8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美元

 

1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4.9

50

8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

1.5

8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

 

13.5:60.1:26.4

95635

 

预期性

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

%

40

45

1

预期性

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165

300

15

预期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

 

6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2

2

13.3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7

 

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32

42

7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

7

40

94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8

1.5

17.5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

60

100

12

预期性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

75

90

3.7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

3.5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3

1.4

-2.4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万吨

4.68

4.19

-2.2

约束性

沉陷区累计治理面积

平方米

4162.08

5162.58

4.4

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8

100

100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9.2

99.5

 

约束性

社会民生

年末总人口

万人

67.37

71.51

0.82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403

15993

7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24

34079

5.3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51.2

61.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4.5以内

 

预期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1

6.5

 

约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4.2

36

 

约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9

6.5

 

约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8.37

9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9.5

11.5

 

预期性

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

40

45

2.3

预期性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0

0.08

 

预期性

贫困人口数量

 

0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律师数

0.35

 

 

预期性

 

 

 

 

 

 

 

 

 

 

 

 

 

第三章 打造优质高效产业新格局

整合全县产业要素和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优质高效产业新格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以园区和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以煤炭、电力、农副产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以传统工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体系。

一、着力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做大做强煤炭、电力两大优势产业。壮大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等传统产业,促进兼并重组和提升改造,培育大型产业集群。到2020年,将凤台县建设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非煤电产业销售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

煤炭产业。统筹煤电基地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从注重规模速度型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奋力打造凤台煤电的“升级版”和长三角及华东地区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之一。巩固和提升煤电能源保障和能源供应枢纽主力军的作用,推进煤炭企业科学开采和稳产增产。“十三五”期间努力使煤炭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至4000万吨,以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对安徽和华东地区能源的稳定供给。尽快完成杨村煤矿建设的收尾工程,力争2017年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大各矿井“三下”开采技术和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做精做细煤炭产品,实现其综合效益最大化。优化凤台煤炭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原煤入洗效率,使凤台及周边电煤转化能力在50%以上,力争转化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积极争取全县煤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消纳,使凤台煤炭产业的产品结构和煤电化一体化能形成相适应的生产与消耗规模。努力提升煤炭产业综合机械化率,力争2020年达到100%以上,建成5-10个智能化的综合工作面,岩巷掘进机械化率要达到90%-95%,煤巷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电力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做优做大电力产业。紧密围绕淮南煤电基地和皖电东送工程的发展部署,按照有关发展规划的要求,适时建设一定容量的大型坑口电厂,加快本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送往华东电网。安装高效率、低排放、技术先进的大型发电机组,通过电力发展,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降耗提效,降低发电成本。努力开拓电力市场,力争增加售电量和销售收入,提高经济效益。配合做好属地内规划发展电力项目(含电网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将县域内大型电力项目(含新能源发电)纳入省“十三五”电力规划。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相关工作。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皖北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深入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创建工程,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政府宣传等方式,积极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加快面粉和粮油深加工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皖北面粉和油料加工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高效聚集以大米、面粉加工为特色的企业集中带。重点发展畜禽屠宰加工和有机蔬菜深加工,打造合肥经济圈乃至中原经济区的“菜篮子”。依托“顾桥陈醋”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食品及饮料制品。充分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废弃物,生产生态板材、办公用品等。积极发展食用菌加工,扩大食用菌加工份额。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全县农副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新型建材产业。充分利用煤矸石、电厂粉煤灰等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依托海螺水泥440万吨水泥生产线,发展新型建材。积极引进新型建筑密封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发展优质高档产品。

纺织服装鞋业。充分发挥凤台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鞋业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中游发展,促进现有规模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加工水平,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型生产。积极发展服装出口加工业,优化和完善服装纺织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促进服装出口加工与装饰纺织品生产,加大出口服装用面料、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等生产。鼓励和引导围绕产业链建设,积极承接纺织面料生产项目转移,做大做强日用纺织品产业,并且形成聚集效应,提升凤台纺织品竞争力。

 

 

 

 

 

 

 

专栏3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煤炭电力类:杨村煤矿坑口电厂

农副产品加工类:润莹食用菌功能性休闲食品深加工项目、圣昌饲料项目、安徽省瑞嘉普特饲料公司技改项目、四环米厂年加工6万吨稻谷大米扩建项目、宝润3A级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厂建设项目等。

新型建材类:岳张集镇建材厂搬迁项目、汇昌年产20万立方米建筑砌块项目等。

纺织服装鞋业类:豆制品布项目、广州瀚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凤台县吉丰箱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二、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以国家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肥经济圈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抓住沿海地区高薪技术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积极谋划新兴接续产业。围绕市场前景好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建设一批在省内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格局。到2020年,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20家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现有大型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矿山制造、电子电器、汽车改装及配件。依托工谷装备项目,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面向行业知名企业招商引资,聚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紫杉肽原料药生产项目,依托瑞达、广东双林等重点企业,把生产基地配置到凤台,重点推进药品原料生产和供应,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医药集聚发展基地;大力支持开展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引进与研发,奠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凤台特色的知名医药产品。

新能源产业。抢抓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政策创新和招商引资为支撑,鼓励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推动光伏发电与农业循环经济联动发展。充分利用秸秆等丰富的农作物废弃物、沼气等开展生物质发电,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发电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凤台经济开发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以余热余压利用、清洁能源、脱硫脱硝、汽车尾气治理、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处置、产品再制造技术等为重点,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做专、做精、做优、做新、做特节能环保装备,推进成套设备、配套设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矿山及煤化工电子产业,围绕煤矿生产更安全,大力发展感知矿山、逐级分解、实现终端产品的物联网功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电线电缆制造业。引进发展为家用电器、计算机、手机等配套的电子配件及组装项目。

新材料产业。紧密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以现有新材料企业为基础,提升企业竞争力,创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4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装备制造类:市政管网机械设备生产项目、安徽恒远电子称重元器件和数字式汽车衡器项目、四德智能化叶滤机、国力智能检测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洁诺德智造产业园L-LED高新技术照明灯具项目、伟豪轻工LED激光笔、白板笔项目、安徽阔业LED照明灯具项目、年产200万件汽车空滤滤芯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新能源新材料类:海锂子电池生产项目、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发电项目、新集、桂集光伏发电厂项目、顾桥300MW水面光伏电站、多腔孔陶瓷复合绝热材料等项目。

生物医药类:安徽瑞达生物制药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紫杉肽原料药生产项目、双林生物制药项目等。

电子信息类:凤台县彩奇电子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等。

三、推进工业园区集聚高效发展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思路,坚持资源集约、发展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园区发展方向,推动“多点多面”向“集约集聚”转变。到2020年,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力争建设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超百亿的园区。

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城市功能,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融合发展。编制实施新的经济开发区战略发展规划,按照“拓展框架、完善配套,注重集聚、产城一体”的思路,加强凤凰产业园和桂集产业园建设,打造“以省道为轴线、两翼齐飞”的工业园区格局。重点建设现代食品加工园、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和轻工电子科技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凤台转型发展重要平台和凤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大低效用地企业清理整顿力度,严格项目供地标准,强化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产出“双控”,引导企业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乡镇工业集聚区错位发展。对现有园区进行梳理,摸清园区基本情况,坚持错位发展,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统筹抓好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配套。抓好对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链项目的扶持培育,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广阔、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桂集产业园重点引进电子电器、日用化工等轻工产业;杨村循环经济园引进煤电产业;顾桥工业集聚区重点进轻工电子、服装纺织;古店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食品深加工等项目;钱庙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项目。以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加快凤台工业的转型发展,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专栏5  园区建设类项目

凤台温州鞋业园一期、二期、三期、凤凰湖食品产业园、顾桥工业集聚区二期项目、凤台工谷装备产业园二期项目、广州产业园项目二期、新集镇工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凤台经济开发区萧山工业园项目、上海仁迹电子商务园项目、欧联工业地产(开发区)项目等。


第二节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跨越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所占经济比重。大力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商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一、跨越发展旅游业

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核心,采取景点开发、形象传播等措施,实施政府主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争创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把旅游业发展壮大成为凤台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以“四个一”为中心,打造省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根据旅游资源现状,围绕一山、一湖、一带、一村四个中心,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建设成为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城市、省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成淮南市靓丽的后花园。

培育文化旅游,拓展旅游项目。按照打造文化大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的总体思路,发挥“全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的基础优势,依托已拥有的花鼓灯艺校、花鼓灯艺术团及花鼓灯之乡等载体,以“东方芭蕾”这一品牌,积极培育与拓展陈派花鼓灯艺术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通过艺术的带动效应,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开辟新的道路,使文化与旅游融合、协同发展,并为旅游品位的提升,文化市场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强市场管理,保持良好秩序。按照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要着力提高旅行社、旅馆业、餐饮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旅行社、旅游星级宾馆、餐馆的协调,做到客源共享,共同维护良好经营秩序。加强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流的管理人员和导游队伍。

加强管理与宣传,统筹协调旅游工作。加强领导,成立旅游业发展专门机构,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等。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凤台旅游的知名度。在省、市电视台播放凤台旅游景观和人文故事宣传片,开辟凤台旅游网站。制作大幅永久性宣传牌进行广泛宣传等。

专栏6  旅游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旅游类:清泉休闲旅游区项目、凤凰湖水上乐园项目、钱庙乡淝美湾休闲农庄建设项目等。

文化类:建设省级一流的5D电影院;在刘集乡三口村建成“火老虎”传习基地;建好3-5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好5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等。

二、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东西向横穿县境,合淮阜高速以及济祁高速使对外运输更加便捷的优势,加快煤炭、建材、农副产品等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适时开展凤台县总体规划调整,研究论证并积极推进凤凰湖新区商贸物流基地、刘集乡物流园区、凤台港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筑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引进境外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凤台县境内物流企业,重点扶持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培育2-3家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带动全县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金融业。壮大金融服务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外城市商业银行来凤台设立分支机构、开拓业务。发展壮大保险、期货、信托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壮大,稳妥发展地方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金融产品,扩宽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融资平台、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种成分并存的投融资体系。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新型融资担保行业。探索发行专项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公司债券,申请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筛选组织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到“新三板”和安徽省股权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到2020年,实现1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会展广告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法律咨询、进出口代理、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专利代理、技术推广等各类中介服务。不断完善社会行业服务标准,逐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鼓励同行业企业成立商会,打造研发设计平台、产品共享平台等,为企业经营提供现代服务。

电子商务。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以“两个中心、一连锁”为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突破行动计划,制定扶持政策。围绕线上造势、线下互动, 成立凤台县电子商务协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做大做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商贸业创新发展。

三、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商贸服务业。适度发展和调控大型网点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比例。围绕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扎实推进金汇广场、体育场、凤凰广场等商圈建设,加快家居贸易城、汽车贸易城、农产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两城两市建设,打造淮南西部商贸中心。突出引导商贸服务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综合体。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大力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围绕涉矿乡镇建设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商业网点。全面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增加社区便利店。提升拓展专业市场,推进“互联网+商贸”,加快商贸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商贸服务行业统计和城乡市场监测体系。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乡镇、社区、农村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建立城乡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加大农村农贸市场的改造力度,保障农村消费安全。

健康服务业。借鉴先进地区健康产业发展成功模式与范例,利用国家对健康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发挥生态、资源、环境、文化等优势,按照绿色、环保、低碳、可循环的要求, 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休闲等领域融合、协同发展,培育与构建以医疗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为支撑的健康服务体系。新建一批自然风光优美、服务项目齐全、管理理念先进的大中型养生、医疗保健、运动健身、老年公寓和中医健康养护中心等项目。同时,注重健康养老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延伸和拓宽养老服务产业链,针对养老服务项目运营过程中的需求配套进行相关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房地产业。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抓创新、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建立包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旧城)改造用房等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县房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一体化;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打造民生地产、和谐地产、健康地产。“十三五”期末,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建筑节能比率达到80%以上。

四、着力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

培育“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紧密关注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沿,结合自身特点,培育互联网服务新业态。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认证等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商贸”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推动关键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商品销售类和消费服务类电子商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亿元。

积极探索商业经营新模式。培育与推进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以互联网零售为主体,打造融线上线下资源为一体的O2O全渠道、全开放运营模式等多个价值链条,实现全新发展。

五、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在更广范围内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放开价格管理。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激励服务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有序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加强新型服务业态市场管理,鼓励先行先试,积极争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专栏7  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凤台电商物流园项目、亿联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庆兆春高效物流配送中心、刘集乡综合物流园等。

商务服务类:七彩集团商住综合体、国际农产品电商(凤台)博览交易中心、凤台科技园、生态型星级宾馆项目等。

商贸服务类:红星美凯龙项目、现代新型互联网+农贸菜市场、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发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发区国际汽车城、康饮宜购商贸城项目、杨村镇易买购超市建设项目、农资建材大市场等。

房地产类:通和凤凰城项目,凤凰广场,拐集、灯塔社区金龙湾一期项目,钱庙乡沉陷区安置项目,关店乡大程村采煤搬迁安置项目,新集镇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八里塘棚户区改造项目,尚塘乡老街道提升改造工程等。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到2020年,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分别达到1100家、300家、300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采煤塌陷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60%;土地流转率达到45%

一、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紧紧围绕凤台经济建设大局,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加强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严格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力争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55万吨以上。着力加强粮食供给网络与机制建设,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油供给网络建设,规范发展放心粮油食品店(含超市),扩大市场覆盖面,保障城乡居民粮油供给。着力加强行业指导,支持粮油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粮油加工转化、粮油流通,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壮大粮油产业经济体系。着力加强依法监管和宏观调控,健全保障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全县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为凤台县粮食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施全程机械化、水利数字化、适度规模化,做精优质粮、精细菜、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五大主导产业,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种植,实现肉蛋禽养殖规模化,培育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好沉陷区治理开发工作、建设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科技园建设,提高优质粮、畜牧、蔬菜、水产和经济作物五大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好优惠政策。实施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马店糯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徐桥牌糯米”、“永幸牌特一粉”等绿色食品和安徽省名牌产品引导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主体,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分别达到1100家、300家、300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配方肥应用面积50万亩以上。深入落实省、市农机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三、加强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等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提升农业设施及装备的服务水平。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2020年全县耕地稳定在60万亩以上。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良田,提高地力和产出能力。加强土壤改良,加快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淝河洼地治理,完成董峰湖行洪区调整、淝左堤加固、西淝河退堤工程建设。深入落实省、市农机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四、加快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重点科技的推广。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农民经纪人,做好线上销售,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依托现有品牌,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整合电子商务、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多种要素,促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贸交易市场和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周边、辐射全省、放眼全国的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2020年前,建成2个省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

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强监管、检测、追溯等平台建设,优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面提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数量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充分发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职能,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宣传、监管和执法,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安全,杜绝区域性重大疫情和农产品安全事故。

六、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示范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科技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风情园建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利用沉陷区水面、美好乡村等资源,发展新型旅游业。加快面粉加工企业集群、大米加工、米糠油、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秸秆生化饲料产品加工)、畜禽加工等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提升粮食、蔬菜综合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农民创业园的带动作用,落实省市惠农创业政策,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探索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全县农业向“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龙头化企业”方向发展。

专栏8  农业重点项目

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危仓老粮库改扩建项目、优势农产品绿色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凤台县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凤台县瓜菜育苗中心建设项目、采煤沉陷区鳜鱼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绿色长廊项目、凤台电厂余热水综合利用项目等。



第四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凤台

深入贯彻落实淮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节 加快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与培养,构筑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速创新要素融合,不断完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2020年,力争全县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2%,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2%以上。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培育地方创新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升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启动凤台科技园前期工作。结合凤台煤炭经济特色,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实验区,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和战略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一批支撑凤台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提升创新产品服务宣传平台,努力打造一批围绕煤炭高端设备、生物制药和特色文化旅游的资源共享平台,加紧建设一批涉及科技服务、创新基金和农民安居的地方公共服务平台。

狠抓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打造经济开发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以凤台经济开发区、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等为依托,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布局,优化科技孵化器财税支持政策,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区域内外地产学研合作意识,加紧引进一批实力强和专业素质过硬的科研创新团队、研发机构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地方综合研发联合体,提高区域内果蔬产品、乳制品、豆制品、杂粮饮品的经济增加值。启动凤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项目建设。

二、构筑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机构协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实施创新企业20强计划,按照科技项目、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三位一体”,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民营科技企业为支撑的企业梯队。积极培育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大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成果、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鼓励凤台企业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海外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新区域性科技金融产品,为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保障。支持凤台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商业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力度,安排专项信贷规模和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凤台企业技术研发购买保险服务。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流转等方面的专业化中介机构,不断完善财税、法律和专业技术咨询等多功能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向科技服务业集聚。

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20年,我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尊重知识、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以及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普遍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且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其中,注册科普志愿者突破300人。主题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积极推进科普进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科普活动。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三、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引进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人才,加强培养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五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育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相关政策,大力推行“人才+项目+团队”的模式,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围绕凤台县产业发展,推进产学全程合作人才培养,优化学科设置和学生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努力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风气,改善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建立凤台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凤台籍人才库,广纳凤台籍在外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产业人才达到1000人,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8%以上。

第二节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聚焦煤电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及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技术高地,完善产业集群配套,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创新省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围绕煤电等主导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创新攻坚工程,加速一批高新技术就地产业化。全力提升凤台煤电产业技术科技含量,重点支持煤化工、建材、精细化工、新能源、低碳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升级。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研发应用新型煤炭综合开采技术、燃煤发电清洁高效近零排放技术、大型燃煤机组热电联产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瓦斯抽采及综合利用技术、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技术等。2020年,力争完成高新技术和技改项目40-45个,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个,积极配合市政府筹建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

农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稻麦优质高产技术,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蔬菜、食用菌和瓜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优势畜禽水产品健康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引进示范。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采煤沉陷区水面立体综合开发技术和特种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到2020年底,实现3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完成20项农业科技攻关。

第三节 全面提升民营经济

将民营经济作为全县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实施“梯次发展、转型升级、抱团取暖、优化环境”的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

培育壮大民营企业。深化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引进更多全国知名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来凤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负面清单,优化注册办理手续,降低创业创新门槛,激发民营经济主体活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主创业。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优化重组、重点企业垂直整合和开展集团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大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

加强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增加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发展负担,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制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各类优惠政策,培育中小微企业壮大规模。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贷款融资等服务。继续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系列培训活动,开展专题讲座,设立培训班。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202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以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新增注册民营企业6000家、个体工商户15000户。

专栏9  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全县人才战略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凤台科技园建设项目、智能化叶滤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智能检测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紫杉肽原料药生产项目等。



第五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凤台县城区、乡镇采煤沉陷区建设,加快经济开发区、凤凰湖新区、乡镇工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1.5%,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含县城区、经济开发区、凤凰湖新区)分别达到37.86平方公里、33万人,其中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5平方公里、3万人,凤凰湖新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6平方公里、6万人。

第一节 全面提升县城品位

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稳步提升凤台新城区建设品位。继续完善凤台县城“行政核心区、人居适宜区、沉陷区群众搬迁区、工业集聚区、休闲娱乐区”的规划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

加快老城区改造建设。明确老城区改造定位,合理布局教育机构、医疗服务和商业街、购物中心等,转移中心城区危旧棚户区,优先改造危旧房成片、交通拥堵、密集度过高、供排水等问题突出路段,疏导政务与商住设施混杂现状,优化和拓宽中心城区主要路段框架,推动环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城区基本便民生活设施和场所的布局,科学置换凤台城区老旧工厂土地,并适当增加老城区绿地及街头游园、公园等用地供给。集中开展凤凰湖新区环境集中整治,加大力度改善脏乱差现象。加强市容管理,落实“门前三包”、摊点“三定”,实施“六车”严管,开展出店经营、户外广告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整治古城大市场,完成金凤凰菜市场收购,实现老城区道路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

合理规划新城区整体布局,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进程。以体育文化中心、职教中心,住宅小区建设和商贸流通各类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强新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淮河沿岸景观带和二桥桥头绿化景区,新增绿地面积16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42.4%、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园面积达15.16平方米。推动主城区的跨河发展,实现扬尘治理全覆盖,打造“青山、碧水、蓝天、新城”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动态调整县城控规。加快推进“三规合一”,建成全域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平台。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改,重构41平方公里县城建设空间布局。完成新经济开发区起步区6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加快凤凰湖新区建设。依托凤凰湖新区专项规划,完成城北湖景观设计。推进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排涝站、变电所、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实施凤凰湖新区防洪保安工程,加固圩堤2公里,生态护坡3公里,新建供水管网50公里。完成新区安置房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规划建设数家集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中心。探索建立新区机制开发建设和运作模式,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凤凰湖新区集聚。

第二节 加快特色中心镇建设

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有效控制经济、人口和城乡结构布局均衡程度。加强特色中心镇建设,加强乡镇建设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衔接。做大做强凤台中心城镇,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逐步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协调城乡间产业分工,努力打造产业对接有效、空间布局合理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中心城镇。

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构建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城区建设规模,增强中心城镇承载能力。尊重自然格局,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按照“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模式,科学选址安置采煤塌陷区群众。在中心城镇发展布局中优先考虑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城乡服务业、文化教育事业和低碳环保的现代乡村旅游。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区域范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按照凤台县域总体规划和城镇空间布局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辖区内行政区划调整,细化明确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上构筑凤台县域自然生态保障体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确保自然生态保护红线不被侵害。

第三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强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抓住安徽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机遇,着力建设好2-3个新型小城镇。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专项治理。加快保障房建设,保障农村困难住户的基本住房需求,尤其统筹农村和矿区协调发展,实现搬迁安置区建设、美好乡村建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满足农村地区子女平等受教育需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学前教育投资,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完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回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丰富农村业务文艺生活。认真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农村养老服务。

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程。落实村基本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建立村干部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助制度,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村级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推动213个村级活动场所全面达标升级。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消除“空白村”,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能力。

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农村环境联合整治行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农村改水改厕。到2020年,完成1个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整治和备用水源建设,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200个。

专栏10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全县天然气进乡村工程、全县人防疏散工程、污水(污泥)管网建设工程、地下管廊建设工程,老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自来水厂建设工程、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美丽乡镇(乡村)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城乡环卫市场化工程、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城区游乐园建设项目、新城区菜市场建设项目、经营性停车场建设项目等。

 

 

 

 

 

 

 

 

 

 

 

 

 

 

 

 

 

 

 


第六章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加快交通、电力、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县发展后劲。

第一节 构筑绿色交通体系

统筹推进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形成连通内外、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探索应用PPP等模式,拓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渠道。创导低碳绿色出行,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改造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一、公路

提升联通内外的重要公路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济祁高速和凤台淮河二桥两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凤台-毛集快速通道项目。完善凤台县城市道路,推进凤城大道西延工程、二桥连接线工程、临淮路、凤蒙路南延项目建设,分离过境车辆,方便车辆通行,大大改善凤台城区交通状况,提升凤台形象。进一步推进路桥养护规范化管理,及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施行维修养护。完善村级路网体系建设,实施凤台县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县境内的农村公路进行升级,大幅提升农村公路通行里程和通行质量,改善群众出行环境。不断提高村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重要乡道的安保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完善工程,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水运

积极完善河道、港口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充分利用淮河水系,大力发展淮河水上运输。加快建设西淝河复航工程,促进煤炭运出。加强信息化自动监控中心建设,继续强化“河长制”管理,确保各水运航线安全运营。

三、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推进凤台交通枢纽建设,努力将凤台发展成为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提升客运、货运便捷化和一体化综合水平。建设一批优质的交通配套设施,整体提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格局。

专栏11  交通类重点项目

凤城大道西延工程;二桥连接线工程;临淮路建设工程;凤蒙路南延工程;凤毛高铁快速通道项目、凤台县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西淝河复航工程;客运枢纽建设和提升工程等。

第二节 加强水利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化安全高效的水利体系,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生态水利、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建设,逐步完善供水、生态、防洪抗旱等保障体系。

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以永幸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增强灌区内防洪除涝能力。推进凤台县西淝河下段整治工程,提高西淝河的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凤台县城规划区、凤台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2020年,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除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

加强外滩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完成淮河大桥下滩地整治,加速淮河洪水下泄,改善凤台县淮河大桥下游左岸的滩地面貌。以淮上明珠景区、凤凰湖水利风景区、永幸河水利风景区、西淝河枢纽景观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淮河外滩自然生态的完整,增强淮河旅游文化特色。

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统一改造提升小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提高小型农田水利的灌排能力。利用、整合各类开发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节水灌溉工程。

强化水资源利用及管理。实施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强化水资源利用。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节水型社会。加快数字化水利建设,全面提升各级管理部门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实现工程现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保障工程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满足科学调度、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凤台的快速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专栏12  水利类重点项目

凤台县淮河、外滩整治项目;凤台县淮上明珠生态建设项目;凤台县凤凰湖水利生态建设项目;凤台县永幸河水利生态建设项目;凤台县西淝河下段整治工程;凤台县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凤台县城规划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凤台经济开发区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数字化水利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邱家沟圩堤退建项目;淮河大桥下游左岸滩地整治工程;西淝河枢纽建设工程;城防堤生态水系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城防堤公园);凤台县永幸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凤台县水系恢复改造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等。

第三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社会服务网络系统,为提高信息消费提供必要基础。以凤台信息港为初步发展支撑平台,加强网络宣传,提升凤台的网络知名度。建立电子政务体系,网络人才招聘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公开。大力推进区域交通、社会保障、旅游综合服务等“一卡通”工程;建立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凤台。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若干方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综合管理智慧化,全面启动“智慧凤台”建设工程,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实现城市发展逐步迈向精细化、智能化。

第四节 强化能源供给保障

一、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依托凤台县的能源供给地位,打造淮河沿线煤炭走廊,建设长江经济带煤电能源高地,提高煤电外送的能力和规模,保障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同时确保极端条件下的能源应急。加快杨村煤矿坑口电厂、生物质发电厂、光伏发电厂等建设,加强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能源输配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以天然气管道输送、存储、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天然气储配站。重视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推进秸秆、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构建一批创新型能源项目。促进能源节约利用。倡导集约型社会,要求政府及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达到各项环保要求和目标。

二、加强能源区域合作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能源的需求,加快输电走廊、能源通道、能源金融、多边能源合作平台建设,积极与省内其他市县进行能源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大区域内能源相关规划,将本地煤、电能源输送出去。配合全省做好对接沪苏浙的能源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与内蒙古优势企业达成能源战略合作,深化区域沟通协作,推进重大项目和能源市场建设。

专栏13  能源类重点项目

杨村煤矿坑口电厂;秸秆生物质发电厂;新集、桂集光伏发电厂项目、顾桥300MW水面光伏电站;全县燃气进村工程项目等。

 

 

 

 

 

 

 

 

 

 

 

 

 

 


第七章 切实提升区域合作开放水平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凤台独特的区位、产业优势,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和对内协调共赢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深化区域合作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合肥城市圈和合淮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契机,深化与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北部的中原经济区、南部的合肥经济圈合作,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和开放格局,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力度,完善合作开放体制机制,打造沿淮经济带连接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人流、物流、要素流的重要城市。

一、共创区域合作新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围绕淮南“一主一副两片区四走廊”(一主:淮南中心城区、一副:为城市区域西部副中心、两片区:中心城区和凤台县、四走廊:合淮同城产业走廊、淮蚌同核产业走廊、淮凤(阜)山水旅游走廊、淮(寿)六历史文化走廊)发展总体格局,积极完善淮南市西部副中心功能。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抓住合淮同城化建设、合肥经济圈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等机遇,深化与合肥、蚌埠、阜阳、六安等城市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对外贸易、资源开发、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东部产业向凤台转移,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共新中国成立家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金融、商贸、教育、医疗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的建设,突出能源科技创新功能。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凤台县地处东部沿海和中部腹地的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瞄准长三角、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带,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力度,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逐步淘汰低投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的企业,以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第二节 强化体制机制支撑

以区域合作为总抓手,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强化体制机制支撑。

一、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

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提升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民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鼓励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实施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内工业制品和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认,促进区域商品自由流通。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克服区域内信息不对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封闭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合作风险。设立保证制度执行的区域合作协调与发展基金,以建立区域合作中的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对外贸易、资源开发、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促进地方合作的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

二、探索开放型经济体制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加快与国内外资企业开展多形式的投资贸易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和加工深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创新外资管理体制,通过优化流程、充分授权、同步审批、联合会审等多种形式,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了更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竞争环境,加快构建凤台县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三节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将招商引资作为提升区域合作与开放水平的重要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不断优化招商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一、加强重点领域招商工作

加强领导部门对招商工作的统领。加强招商引资人员、平台建设。完善招商行动计划和产业招商地图,明确目标企业的集聚区、重点分布区域以及投资需求,围绕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招商工作。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找准突破环节,做到产业定位和招商定位相吻合。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实效性。注重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力争“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2亿美元、内资500亿元以上。

二、优化招商体制机制

积极实施政策扶持。营造氛围加强对凤台县建设成就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宣传和推介,鼓励和欢迎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凤台建设,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引导生产要素向凤台集聚,协调发展集群经济。推行创新项目服务与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重点工程、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计划、一个项目库”的包联机制、服务机制、跟踪机制、督办机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服务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市场秩序,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优化投资环境,构建“亲商、助商、安商”的行政环境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全面优化生态环境

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凤台县资源性城市的基本特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以沉陷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打造“美丽凤台”。

第一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机遇,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循环经济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尽快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培育壮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沉陷区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创新沉陷区综合利用模式,打造沉陷区循环经济样板。

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园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凤台自身优势和国家、省、市循环经济政策,做好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农业、煤电等优势产业循环经济的衔接,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推进农副产品和煤电伴生资源在本地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环保上,力争煤矸石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排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其余部分达标排放,要树立“安全开采、绿色开采”理念,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瓦斯和煤层气的利用,减少煤层气的放空排放,建设一批瓦斯煤层气发电机组,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发展秸秆造纸、秸秆建材、秸秆发电、秸秆沼气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电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全煤矸石烧结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空心砖、混凝土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制品、粉煤灰蒸压砖等新型建材产品,鼓励新型建材的开发,推动传统建材多元化发展。完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利用和处理设施,提升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特别是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重大污染防治项目落地。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把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融入农业、渔业、观光等元素,实施综合治理。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县城,争取全国文明县城提标升级。

积极推进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把治理工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科学安排使用整理出的土地、水面等资源,改善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开辟沉陷区多种生产经营渠道。积极发展沉陷区渔业养殖。在新集、岳张集、顾桥等乡镇塌陷水面用于网箱养鱼;大力推进植被恢复工程。对煤矿企业已经开始发放青苗补助费的可植树地段,由所在乡镇政府统一组织流转,逐步恢复生态植被;建设沉陷区太阳能光伏示范基地。促进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实现规模养殖融为一体,对土壤、植被、水系等进行恢复性保护。

建设智能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强化对重点企业环境监测检测,降低水、空气、噪声和粉尘污染等。扎实开展清洁河渠专项行动,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保障饮水安全。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打造绿化精品。强化湿地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第三节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着力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乡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保护饮用水源。至2020年,全县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积极做好重点河道清淤工作,修复河道两岸生态护坡,建设绿色屏障。加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保障污水处理到位。做好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争2020年,全县所有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和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做好大气、噪声等污染防治。实施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监督重点企业达标排放。积极推进电厂发电脱硫脱硝工作,强化建筑工程粉尘污染治理,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力争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8天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6.8kg/万元。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启动秸秆生物发电厂建设,继续抓好秸秆禁烧工作。推广土壤污染防治、立体种养示范、畜禽粪便处理、污水拦截与农田清洁工程。倡导农村规模化养殖畜禽,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设施和环保设施。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减少农村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

第四节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鼓励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新(改)扩项目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优先安排低碳产业项目,鼓励支持新能源研发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项目。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指标计划管理,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统计管理和指标约束。

着力推进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实现低碳绿色出行,切实缓解城镇交通拥堵,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鼓励发展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老旧汽车等交通工具。

大力发展绿色住宅、绿色办公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鼓励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

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第九章 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建设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形成全体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富有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民生事业服务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以“示范引导幼儿教育、规划调整小学教育、巩固提高初中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构建发展职业教育。依法以德治教、依托教师活教、依靠教科兴教、立足质量立教”的总体发展思路为目标,努力实施《安徽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义务均衡发展,将凤台县建设成为教育强县。

加强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对幼儿、特殊儿童的教育的重视,增强教育的配套建设。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初中阶段的适龄少年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20年,全县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农村、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县级示范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争三类(盲、聋、弱)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大普通高校建设,提升教学硬件,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研究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力争202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每年递增10%达12000人左右,实现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的重视程度。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面向市场按需施教,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进行职工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各类专业培训达到6万人次。抓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积极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才。大力实施“社区教育”工程,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到2020年小学专任教师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继续保持100%;到2020年,所有新补充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凤台一中、凤台二中要面向全国,吸纳研究生学历教师,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到一定比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进修、提升学历的机会。形成由教育专家、特技教师、科学带头人、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团队1000人。

强化硬件设施,整合教育资源。普及信息化现代化教育工程,加强教育需要的硬件配套建设和管理。到2020年计算机教育普及到村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贯彻落实《凤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基本完成布局调整任务,使凤台的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强化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事业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基础,切实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中,做到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

专栏14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在南湖大道附近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金地华府和自由飞翔地块新建寄宿制幼儿园、凤台县第二中学改扩建、大山中学、开发区中心学校、朱马店九年制中心学校项目、教育培训中心项目、阳光清华私立学校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健全医疗卫生计生体系建设。加快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乡镇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确保基本医疗公平普惠。以百姓需求为导向,逐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凤台县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环境与医疗水平。积极推广智慧医疗,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构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等立体化医疗体系,满足县城人民日益多元化的医疗服务要求。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保障机制。进一步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利用Wis 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反馈信息,以规范的信息流程引导基层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收集、分析育龄妇女信息,及时了解计划生育工作状况,为全面把握和准确评估计划生育工作状态提供依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其人员编制按1.75/万人比例配备。加强县卫生监督力量,卫生监督人员按辖区内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标准执行。

加快医疗卫生计生体系改革。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作为推进医改试点的有力保障,增加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加强绩效考核和评估。按照国家制定的县级公立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的考核评估。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妇幼健康的咨询指导,落实免费的卫生计生服务项目,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服务水平。做好出生人口监测,确保全面两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严格控制多孩生育。

提升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积极开展卫生检测检验及实验室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预案,实现传染病的控制目标。加强地方病防治、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健康教育等重点工作。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建设,以专项稽查为抓手,加快建立卫生法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开展卫生执法监督,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进行常规项目检测分析。深化妇女幼儿保健,继续实施开展母婴保健各项技术服务、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努力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力夯实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强化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抓好诚信计生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诚信计生利益导向、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奖惩考核、人财保障、综合治理等内容为主的诚信计生长效机制,突出抓好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抓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专栏15  卫生计生事业重点项目

凤台新长征医院、城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凤台县人民医院西扩工程、淮南时代阳光医院建设项目等。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形成县有场(文体广场)、镇有站(文化站)、村有室(文体活动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公共文体设施体系。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资源分配,建立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造全国文化强县和体育强县。争创国际级文化艺术之乡。完成文化民生工程(包括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免费开放,农村电影放映,文体活动,送戏下乡等)。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等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文艺展演、图书馆系列服务等文化活动。

加快体育事业建设。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到2020年,全县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不低于0.3平方米,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全县有法人资格体育社团总数达到30个以上,实现社团有牌子、有专(兼)职人员、有办公场地、有经费、有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

专栏16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三湾观景台建筑群项目、文广体大厦、栖凤楼项目、州来影视城、清泉休闲旅游区项目、凤凰湖水上乐园项目、新型游泳馆、广播电视中心建设项目、三里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旅游项目等。

第四节 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就业和创业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凤台县实施以创业促就业,构筑“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基地建设、创业资金及时对接。把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残疾人统一纳入了培训范围,统一开展创业培训。切实做到创业人员、平台、资金三到位。给予创业人员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创业孵化器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意园等创业载体。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以小微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等为依托的就业创业工程,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工作。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结合凤台县特色农业、工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创业探索能力、自由竞争能力的小微企业。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企业在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资金时,重点向聘用高校毕业生人数多的企业倾斜。

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加快构建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突出凤台县农业强县的优势,进行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模式,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远程教育、特色资源、农民就业需求相结合。支持农民网上创业,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强化企业职工培训。针对高校毕业生着力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课、案例分析、创业者讲堂等方式,大力开展创业技能指导培训,对高校毕业生、城乡居民等创业者实行分类服务、对口帮扶,提高创业培训质量。

二、社会保障

加强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城乡居民晚年的基本生活。鼓励农村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60周岁以上居民养老金水平,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工程。推进城乡居民特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适度提高医保政府补助标准。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体系建设。健全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重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开展凤台县养老服务体系与社会福利院建设,促进福利事业发展。抓好塌陷区搬迁安置住房、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新城镇化发展。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

专栏17  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康乐老年公寓及医疗康复服务中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尚塘乡第二敬老院、南平山公墓三期、凤台县老年公寓项目、凤凰镇老年公寓项目、李冲回族乡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凤台县老年保健中心等。

第五节 沉陷区搬迁安置

贯彻“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总体思路。继续以村庄搬迁项目和综合治理项目为支撑,以促进凤台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塌陷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为目标,不断完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以塌陷区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逐步实现煤炭资源开采与采煤塌陷综合治理协调共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安置新村。

加强凤台县沉陷区的组织和领导。加强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协调、保障机制的建立。实施《凤台县采煤沉陷区乡镇安置区安置管理办法》、《凤台县采煤沉陷区凤凰湖安置区安置管理办法》、《凤台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由县、乡、采煤企业组成的地矿三级协调机制和分管领导周调度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的责任主体。对凤台采煤沉陷区治理负责,要将采煤沉陷区治理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分配安置到位。

努力抓好搬迁安置工作。认真解决搬迁群众在户籍、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及时完成村民搬迁后的土地复垦等工作。有序安置塌陷区群众,确保未塌先搬,先搬后采。争取“十三五”期间每年平均安置2000户。逐步完善安置区相关配套设施。加强治理和利用采煤塌陷区,做到“因地制宜”。改善塌陷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居住环境和农村面貌,促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塌陷区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专栏18  沉陷区治理重点项目

关店乡采煤搬迁安置项目、新集镇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钱庙乡沉陷区安置项目、开发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沉陷区湿地公园等。







第十章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一节 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

全面对接城乡一体化改革链条,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策略选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导作用,加快完善县城、矿区(沉陷区)、乡镇(村)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更加和谐的城乡协调发展关系。调整沉陷区综合治理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融合程度,继续打造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智慧城镇、人文城镇、绿色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优化社会创业环境,以创业促进吸纳就业,科学合理转移聚集人口,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紧建立多元化的城乡发展投融资机制,深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市场化融资模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资金保障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和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多措并举为企业再融资提高便利化条件,降低凤台辖区内企业融资成本。

完善机构设置和部门分工,做好搬迁安置。建立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健全协调、保障机制。细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和各相关乡镇相应的地矿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协调推进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和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由县、乡、采煤企业组成的地矿三级协调机制和分管领导周调度制度,继续完善凤台采矿沉陷区安置工程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抓好搬迁安置。最大限度地维护采煤塌陷区群众的长远利益,推动居住安置向综合安置模式转变,打造全省一流的综合安置模式。力求解决搬迁安置群众居住环境和后续发展问题,实现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第二节 创新社会治理管理体系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社会治理管理体系,实现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着力完善社会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总体水平。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规范基础政府行政决策重大事项决策的法定流程,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确保决策合法合规、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部门行政效率,规范执法工作,严惩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现象。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项目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倒逼行政效率提升。完善县乡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

积极探索和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按照服务一站式、管理网格化目标,整合社区信息平台,创新社区自治模式,推进社区管理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健全常住人口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切实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政社分开,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

完善军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军地互促并进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加强拥军优属工作。

第三节 加快推进法治凤台建设

加快推进凤台法制化进程,全面加快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显著改善地区法制环境。

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加强深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升司法公正水平,加强普法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坚持严格执法、维护司法公正。

不断强化民主监督。完善政府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重点监督和直接监督。加快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规范和完善互联网民主舆论传播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监察员聘任制度。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服务。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本纲要是今后五年凤台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制定好规划。规划是指导凤台县未来发展的总纲,规划编制的质量必须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标准编制。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八大工程项目规划与全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将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专项发展规划中,引导各行业协调发展。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责任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加强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定期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年度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强化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相关部门负责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商品和服务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

第二节  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政策措施及已经出台的产业、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在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财税政策导向作用,创新扶持方式,着力提高政府引导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在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产业布局、用地指标、基础配套、资金贷款、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集中发挥政策群聚效应,整合各类资源,推助我县更好的发展。

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分层推进,以项目、科目、部门、政府预算体系、跨年度预算、各类收入、增量与存量、编制与执行等为切入点,有序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加大专项资金的统筹使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办法、申报程序、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等内容,做到一个专项一个管理办法。。强化部门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根据我县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预算管理。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潜力。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加速PPP项目的落地。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采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奖补方式,实现财政资金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设立天使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服务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内容的2亿元产业基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城市建设基金。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推进企业上市、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三节  落实重大项目

提升重大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凤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以《纲要》确定的项目为基础,建立动态管理。打造“十三五”全县重大项目“入库”清单,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抓、推进任务到人的固定资产投资责任体系,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健全“四督四保”(督新建项目保开工、督续建项目保竣工、督竣工项目保达产、督储备项目保转化)推进机制,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凤台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1515”工程,实行凤台县“1515”工程包保制度。提供企业分类指导帮扶措施。

优化环境保障。要健全完善重点项目领导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部门责任,认真落实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行政审批、征地拆迁、塌陷区等重大问题,建立“一个重点工程、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计划、一个项目库”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主动对接、高效服务,为项目建设和企业投资提供“绿色通道”。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努力创造“零干扰”生产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