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来自凤台县教育局的报道

编辑日期:2022-10-19 09:42信息来源:凤台融媒体中心阅读次数:字体【  

融媒体记者 耿文娟 特约记者 孟凡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提高。至“十三五”末,我县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学校共288所(含民办),在校学生114029人,其中全县公办中小学152所,在校学生81070人;民办学校136所,在校生32959人,全县在职教职工7210人(含民办),其中公办教师4392人。我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小学、幼儿园均为100%。

十年来,学前教育重普及。我县大力发展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园建设与管理办法,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能力。义务教育重优质。优化教育布局,以县内优质学校凤台一中、凤台二中、实验小学、机关幼儿园为龙头,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高中教育重优化。完成凤台一中西校区建设,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近年来,高考本科达线率和重点学校录取学生数连续保持上升趋势,中考成绩不断实现新跨越。职业教育重融合。投资1.2亿建成较大规模的县职教中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成全国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评估,通过市级B类学校评估,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民办教育重规范。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依规实行分类管理、分类登记、分类扶持。结合课后服务启动工作,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建立健全“黑白名单”制度,实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特殊教育重提升。通过特校入学、普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途径,确保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全覆盖,探索“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双减”做好“加法”助成长

如今,走进凤台县各中小学校,你会发现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课余活动丰富了……“双减”政策的利好正在学生们身上日益凸显。

“我们在这里学会了手工制作,可充实了,您看我制作的老虎活灵活现,虎虎生威。”在尚塘镇中心学校的乡村少年宫里,吴欣然小朋友展示着她刚刚制作完成的卡通画。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多彩的乡村少年宫活动给“双减”后孩子们的生活做了“加法”。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凤台县坚持“校内保障、校外治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协同推进”的整体思路,积极构建“行政领导、教研指导、典型引导、检查督导、家校协同倡导”的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推动“双减”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县实验小学王苗苗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组建了体育训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传统工艺等各类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特长培养。”

“2021年暑期,我们在古城小学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以四年级作为试点,参与教师29人、学生90余人,许多家长表示活动有意义,希望能经常开展。”凤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课后延时服务方面,要求学校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安全措施等内容,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同时,县教育局会在集中整治期间开展师德师风有奖举报活动,让课后延时服务在阳光下运行,让“双减”真正落地显实效,从而推动全县教育办学水平再提升。

“劳动”搬进校园增乐趣

“握紧锄头,前腿弓,后腿蹬,腰部使点力……”这是在古店中学的“一亩田”里,九(3)班班主任童树关一边讲解着“技术要领”,一边演示给学生们看。“我们每周一节劳动课,课堂上重点讲理论知识和技能常识,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带着孩子们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劳动艰辛与不易,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在校园里的这“一亩田”里,学生们有的锄草,有的浇水,有的给瓜秧修枝剪叉,个个干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

“东篱园”“饮思园”“勤乐园”……这块占地约一亩的农耕园里,四周围着篱笆,区间被小田埂划分成十几个小责任田,每块责任田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名字,涵盖包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十几个果蔬种植种类,桃树、梨树散落期间,农家田园气息十分浓厚。

“这些责任田包干到班,由每一个班主任认领,这些责任田的名字也都是有各个班集思广益取的,师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古店中学校长赵波告诉记者,学校开设劳动课,就是让“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观念根植于心,在耕读中体验生存的艰辛,品味生活的美好,感受春种,夏长,秋收,东藏,四季轮回,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真正让“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暖阳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陈老师,您看我叠得被子好不好?”“陈老师,今天我的袜子是我自己洗的。”……在城关镇中心校一(2)班的微信家长群里,一条条孩子做家务的视频,成为家长们每周必晒的“劳动作业”。这份特别的“作业”里,不仅有孩子做家务的全过程,有的还附有孩子劳动后的视频感言以及家长心声。

据了解,目前全县城乡中小学校的多数学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将“劳动课”“实践课”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校联手,建立线上线下指导和评价体系,督促孩子积极参与到刷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中,既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的形成。

“寄宿”照亮村娃求学路

牙刷、杯子、高低床,有管、有护、有食堂,学习生活齐照看,留守儿童乐学堂。这是凤台县第一所公办乡村寄宿制小学——肖集小学的真实写照。每到傍晚,这里灯火通明,70多名寄宿生静静地在教室内汲取知识的营养,当地村民形象地称这里是留守儿童求学路上的“照明灯”。

坐落在茨淮新河河畔的肖集小学,是肖集村、北刘集村、秦刘村等方圆十多里六个村庄孩子求学的地方。“全校共有学生500多人,其中超过一半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不识字,孩子上学接送不便,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肖集小学校长刘玉阳说,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后,白天跟往常一样正常上课,晚上他们有专门的自习时间,任课老师全程跟踪辅导,对孩子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生活老师教他们叠被子、洗床单、生活用品的摆放等,既让孩子们掌握了生活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教学质量是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命线”。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前部署,让城区学校与乡村寄宿制学校结对帮扶,加强高效课堂建设,还创设各项文艺活动,有利于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彰显个性,展示特长。

“本学期我们共安排9名教师驻点帮扶,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该校教师也前往我校向名师驻点请教,‘你来我往’将教育资源有效平衡起来。”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驻点帮扶小组组长张苗苗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凤台县已有近10所公办乡村学校尝试实施寄宿制办学模式,为乡村学校发展探索出了可推行的成功模式,也为减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规范我县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凤台县教育局局长高友柱表示,面对全县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将以更大的勇气与决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亮点纷呈、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按下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的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的“加速键”,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驻人口覆盖,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让我县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