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凤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系列

编辑日期:2021-04-07 17:47信息来源:中共凤台县委宣传部作者:郝秀杰阅读次数:字体【  

中共凤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系列

中共凤台县委宣传部  郝秀杰

 

中共凤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77月寿凤临时县委建立、19282月,凤台成立了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凤台特别支部(谐音化名冯德芝),到194910月新中国建立,这期间凤台党组织经过艰难发展,逐渐发展壮大,并领导人民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武装暴动,壮大革命队伍,策应鄂豫皖苏区的斗争,领导群众。

一、中共寿凤临时县委的成立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7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悍然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积极策划反共阴谋,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革命形势日益严峻。安徽的革命形势也处于历史紧要关头,恢复安徽各地中共党组织和建立全省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成为当务之急。19275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延年的指示,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柯庆施任省临委书记。5月下旬省临委在武汉法租界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讨论恢复安徽省各级党的组织,发展工农运动和创造条件回安徽开展工作等问题。随后,省临委派遣大批干部到全省各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

19277月中旬,在武汉的中共安徽省临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及时转入地下斗争。中共安徽省临委与在武汉的寿(县)凤(台)籍共产党员取得联系后,决定成立中共寿凤临时县委,并派遣在武汉的寿凤籍共产党员近20人回皖北寿凤两县开展党的地下工作。8月初,县临委部分成员及宣传员20多人离开汉口,曹广化等人徒步回到家乡,一部分人员经上海返回。但由于“数月以来,他们有的畏缩于上海,有的消极怠工”。当时革命遭受挫折,处于低潮时期,县临委部分负责人徘徊不前,消极怠工,造成工作停滞。因此,省临委于1025日在芜湖召开的第二次执委会上,决定指定曹广化任中共寿凤临时县委书记,方敦一、张晏、洪克杰、仇西华、曹鼎、石德伦、薛卓江、王墨林、吕岳等为委员。县委成员立即返回家乡,在白色恐怖尚未蔓延之前,自上而下的恢复、整顿和发展组织。寿凤临时县委成员全部到达寿凤后,通过关系大都进入了教育界工作,以教师为公开身份。县委以寿县瓦埠小学为活动中心,开始了寿凤两县的组织、宣传、工运和农运工作。

19277月,在武汉政治训练班学习的中共党员王影怀、吴则鸣、王敬之,受中共武汉政治训练班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在汤王庙成立了党小组,王影怀任组长。12月,汤王庙周围共发展6名党员,在原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汤王庙支部,书记王敬之。同年秋,吴则鸣受汤王庙党小组派遣到姚皋店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发展了程东方等5名党员,于12月成立了中共姚皋店支部,书记吴则鸣。汤王、姚皋党支部建立后,党组织发展很快,为便于对两个党支部的领导,1928年夏成立了中共汤王区委,书记王敬之,委员杨镜波、卢学恕,隶属中共寿县县委领导。

二、中共凤台特别支部的建立

19282月,寿凤临时县委派共产党员范毓南、岳龄云(女)、岳龄勤(女)到白塘庙小学教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立了凤台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凤台特别支部(化名冯德芝),书记范毓南。

19283月,上级党组织决定解散中共寿凤临时县委,成立中共寿县县委,寿县县委领导凤台党的工作。

中共寿县县委还加强了凤台特支的力量。1928年夏秋,特支书记范毓南调走,岳龄云(女)接任书记,接着岳龄云(女)调走,吕少培任书记。这一时期,凤台特支加强了党的宣传工作和发展工作,开办了白塘庙小学平民夜校,发展了白塘庙、刘楼等地的一批共产党员。当时,遵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按毛泽东同志制订的“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和“团结无产阶级最可靠的朋友---广大农民做为自己的同盟军”,党组织决定以校长吴云的名誉,开办了平民夜校,从而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

三、中共阜阳中心县委成立

1928618日至7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在苏联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政治决议案》等文件,指出当前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大会提出的革命任务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尹宽的指导下,各项工作都存在严重问题。“过去没有经常的巡视工作,对于各县工作,省委既没有集体的指导,而各县寄来的报告,省委又往往收不到,因此上下级的关系非常隔绝,至今还有许多有组织的县分,如凤台、霍邱、阜阳、颍上、亳州等处,省委都放弃了不与发生关系。”为了处理安徽党内存在的问题,1928919日领导任弼时奉派来到安徽,22日召集省临委会议,传达党的六大决议,并于28日向中央作了报告。

1929524日,中央在上海召集省临委及主要区域的负责人举行安徽工作会议。阜阳的李乐天(李光宇、李其荣)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取消省临委,在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成立中心县委,直属中央领导。6月初,阜阳中心县委成立,领导阜阳临委、颍上、太和、凤台、亳县等县的革命斗争。1028日向中央报告,提出阜阳中心县委的组成人员:李乐天、刘启元(过去寿县县委负责人,时任凤台县委书记)、廖敏中(过去凤台区委负责人,时任凤台县委宣传部长)。

四、阜阳中心县委决定成立中共凤台县委

凤台地区的中共党组织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壮大,全县已形成了白塘庙、高皇、廖家湾、王圩孜4个中心区域。但是,凤台地区过大,组织不易严密。此外,淮南大通、田家庵和矿区的近代产业工人有2000余人,“工人每天工资只有二角至二角伍分,但每日须做到12个小时以上工作,生活自然是痛苦不堪”。因此,工人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1929年春季和秋季先后自发举行两次罢工。由于党未能及时在产业工人中开展革命宣传,建立党的组织,致使工人第二次罢工失败。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是低潮时期,新的广大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大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积极恢复和发展各级组织。中共阜阳中心县委为贯彻党的六大路线,连续数次召开县委会、支部会、支干会、区常委会、区代表会和县代表会等,“使六次大会和中央最近的精神,相当地传达到一般同志中去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与凤台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都需要建立中共凤台县委,来统一领导凤台地区党的斗争,加强对大通、田家庵等地工人运动的领导。

19298月,为了加强对凤台地区的领导,阜阳中心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凤台地区党的发展状况和斗争需要,决定成立中共凤台县委,派寿县县委特派员刘启元负责筹备成立凤台县委的各项工作。

五、凤台各区委的建立

刘启元到凤台后,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党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活动。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将凤台县党的组织划分为3个区,并相继建立了区委。一区委(凤区,在白塘庙),书记廖敏中。有4个党支部,白塘庙支部,书记吕少培;刘楼支部;王圩孜支部,书记王克恒;高皇支部,书记程汉丞。全区18名党员。二区委(廖区,在廖家湾),书记廖梦林,副书记韩子康。有5个党支部,安成铺支部,书记陈玉良;王巷支部,书记甘宏仪;廖家湾支部,书记廖庆瑞;黑泥洼支部,书记杨守祥,后王定一;刘庄支部,书记徐松涛。全区45名党员。三区委(姚区,在姚皋店),书记程东方,委员程雨青,徐仲明。有2个党支部,1个团支部。姚皋支部,书记程东方;王集支部,书记王次吾;共青团支部,书记孟裕廷。全区26名党员, 4名团员。全县有89名党员,4名团员。

六、中共凤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9830日,阜阳中心县委书记李乐天和寿县县委驻凤台特派员刘启元在姚皋店小学,主持召开了中共凤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廖敏中、程西俭、程东方、程严鼎等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从下午进行到次日凌晨。刘启元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共凤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共凤台县委工作计划》。会议选举成立了中共凤台县委员会,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出县委成员,书记刘启元,委员程东方、廖敏中、程西俭等。凤台县委成立后,开展了紧张的工作,向全县发出了《关于建立上下窑工作的通告》、《关于防止右倾思想的通告》、《关于征收党费的通告》。

中共凤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大大加强了凤台地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县委领导开展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凤台成为阜阳中心县委区域内党的基础和革命斗争较好的地区。

 

 

 

 

 

 

 

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一、阜阳中心县委机关迁到凤台

中共阜阳中心县委成立后,鉴于阜阳临委遭破坏后,“即成了塌台的形势”党组织屡次被破坏之后,“环境异常恶劣”,“颍上的组织涣散”,“霍邱过于偏僻”;而凤台地区“本身力量尚好”“交通异常便利,距阜、颍、霍、寿地尚适中”,有大通和田家庵2000多工人的产业区域,“能巩固皖北各县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等原因,报经中共中央批准,19291211日,阜阳中心县委机关迁到凤台,并在上窑和下窑分别租房5间,作为机关办公处。凤台县委考虑到中心县委驻凤台等原因,建议撤销凤台县委,经中心县委批准,本月12日,凤台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解散县委。此时,中心县委调整了县委组成人员,李乐天任书记,刘启元、刘东升为委员。凤台县委撤销后,凤台党的基层组织由阜阳中心县委直接领导。中心县委决定将一区委改为特支,二、三区委合并为廖家湾区委,并在田家庵建立淮矿特别支部。后来又在凤台建立城南特支,书记蔡效唐,有党员10余名。接着,阜阳中心县委连续发出8个通告,确定了凤台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1、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2、加强党的教育训练,健全党的组织生活;3、反对军阀战争,以工农武装暴动消灭军阀战争;4、反对豪绅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统治;5、反对托派思想;6、加紧工农运动,领导工农群众的日常斗争。

阜阳中心县委机关移驻田家庵后,就将淮南煤矿作为工运工作的中心区域。大通煤矿公司有产业工人2000多人,大通的挖煤工和油漆、木、瓦、铁工占总数的85%,田家庵的搬运工占15%,由于矿主是山东人,工人大多数是山东和河南的难民,和当地人没有多少联系,很难开展工作。阜阳中心县委一方面在大通、田家庵开设商店和茶馆,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另一方面利用因领导工人罢工而被开除的8个工人领袖的关系开展工作,并通过他们拉关系,派遣两个农协会员进矿做工,逐渐打开了局面。192910月,阜阳中心县委派李襄言在田家庵建立了中共淮矿特别支部,李襄言任书记。淮矿特支先属于凤台县委领导,凤台县委撤销后,改归阜阳中心县委领导。19306月后,又划归凤台县委领导。19318月,停止了活动。此间,淮矿特支陆续在大通矿警队中建立了士兵支部,在九龙岗煤矿建立了矿工支部,在洛河镇建立工人特支。1930年四五月间,阜阳中心县委在建立了凤台城南特支,蔡效唐任书记,以自家染房作掩护开展工作,有党员10余名。

二、开展反对托派的斗争

1930年春,在苏联参加了托派的廖磷回到凤台,宣传托派思想,一时造成凤台党的思想混乱,组织松散。阜阳中心县委及时开展反对托派的斗争,作出了反对托派问题的决议,在党内开展了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反对托派的斗争中,县委开除了廖敏中的党籍,有效地加强了凤台党的建设,加速了凤台党的发展。4月,全县已有一百二三十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占70%,知识分子党员占25%,其他占5%

三、阜阳中心县委迁离凤台

由于中央到阜阳中心县委的交通时常中断,给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同时,由于阜阳中心县委是临时在凤台执行任务,所以当阜阳党组织有所恢复,便决定迁回。19306月,阜阳中心县委在召开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凤台县委后,7月,阜阳中心县委便迁离凤台,在阜阳派去的张耀先迎接下,迁到了阜阳南乡的小田集。秋,从上海参加县委书记会议训练班的曹广化经中央派到阜阳,阜阳中心县委遂迁到长官店并进行改组,李乐天继续任书记,曹广化任组织部长,刘启元(李端甫)任宣传部长,江化难任秘书长。阜阳中心县委先后辖有中共颍上特支、中共阜阳特支、中共阜阳西区特支、中共阜城区委、中共阜太边区委、中共冷寺区委(小田集区委)、中共太和特支、中共凤台县委、中共寿县县委和霍邱县委。

四、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306月,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齐王庙小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刘启元、王介佛、程东方、王振九、程汉丞、王定一、李襄言等二三十人,会议历时3天。刘启元主持大会并作了政治报告。报告分析了斗争形势,提出了凤台党的工作任务。全体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共凤台县委员会,书记王介佛,委员程东方、李襄言等,属阜阳中心县委领导。

中共凤台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到19326月的两年间,凤台县委加强了领导,党的建设和各项斗争都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凤台革命斗争的高潮。

 

 

 

 

凤台县临委在反叛徒斗争中成立

 

一、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对凤台的影响

19326月,蒋介石纠集了63万兵力,向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敌人首先进攻鄂豫皖根据地。在鄂豫皖根据地,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曾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但是,当时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却错误地认为国民党军队已是“偏师”,不作继续反“围剿”的准备。当敌人大举进攻时,他惊惶失措,擅自决定退出鄂豫皖根据地。710日,凤台党组织划归寿县中心县委领导,由于张国焘放弃了鄂豫边境的苏区根据地,缩短战线四五百里,给皖北各县特别是凤台革命斗争形势以极大的影响,豪绅地主和托派乘机造谣污蔑,大肆进行反动宣传,使凤台党一部分同志悲观失望,消极怠工。凤台县委不积极进行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对上级的指示不讨论、不传达、不执行,致使党的发展和群众斗争处于停滞状态。

二、县临委成立,全县革命斗争形势仍继续恶化

19321013日,中共中央巡视员兼寿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张国诚来凤主持召开了凤台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张国诚详细报告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凤台党的工作任务,会议解散了原县委,组成了中共凤台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由3人组成。县临委成立后,并没有积极开展工作,凤台党的状况和全县革命斗争形势仍继续恶化。自1932年冬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曾任过凤台县委、区委及支部负责人的程铁村、陈元德、王介佛、刘家祥、程汝珍等先后叛变投敌,他们到处捕捉他们所知道的党员,一部分党员先后自首。凤台地下党处在十分危险的状态中。

三、选举新县委,革命斗争形势好转

1933年,寿县中心县委指导工作的范围扩大到12个县(寿县、颍上、凤台、阜阳、太和、蒙城、涡阳、亳州、和豫南的新蔡、息县、沈邱、潢川)。2月,寿县中心县委派县委组织部长仇西华来凤工作。仇西华到凤后在齐王庙召开了党的会议,会议就形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了反对叛徒破坏和加强党的建设问题,选举产生了新的县委。新产生的县委仇西华任书记,孙广贤(军事)、王振九(政治)、唐汉山(宣传)等4人为委员。新的县委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就开展消灭叛徒,开除动摇分子,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组织,连续发出第一号、第二号通告。在较短的时间里健全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恢复了已经被破坏和停顿了的群众组织。到19336月,全县已有较健全的区委3个,特支2个,党支部21个,共青团支部4个,共有党员149名,共青团员50余名。193363日,凤台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党在开展反叛徒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及群众斗争等方面的经验,明确了今后任务,并作出了决议: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大量地发展新党员;2、帮助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扩大组织;3、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士兵运动;4、建立游击队,挑选15名队员,确定正副队长及政治指导员;5、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组成县委宣传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皖北红星》;6、开展反帝斗争,组织抗日救国会。

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1933724日,凤台县委在老家拐子召开会议。会议传达了寿县中心县委《关于开展纪念“八一”建军节的决议》,对凤台党的工作再一次进行总结,进一步作出了贯彻寿县中心县委指示和肃清叛徒的六项决议。根据寿县中心县委的决定,改选了凤台县委,改选后县委书记刘维钦(原县委书记仇西华回寿县中心县委工作),组织委员王克恒、宣传委员徐松涛、妇女委员鲁某某(女),还有一个军事委员和两个执行委员,共青团特支书记李某某也参加县常委会。这次会议以后,凤台县委注意健全与加强党的组织,调整了各区委和支部的负责人,选拔了一批工农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编辑出版了《皖北红星》;健全与加强了群众组织,各区都成立了农协;同时加强了士兵工作和工人运动。全县有廖家湾区委、高皇区委、汪庙区委、河口区委和齐王庙特支、城南特支。其中齐王庙特支由原来的2个党支部扩大到6个党支部,并成立1个团支部。有新庄孜党支部,书记王纯祥;李岗党支部,书记某某某;沟东党支部,书记于德江;沟西党支部,书记王克恒;后烟店党支部,书记王保金;小东庄党支部,书记王保胜;圩南团支部,书记张洪伦。全县共有20余党支部,党员一百五六十人。有4个区50余村农民协会,约七八百人。

 

 

 

 

 

 

 

 

 

 

 

 

 

 

 

凤台党组织遭到损失活动转入低潮

 

19339月,蒋介石纠集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白区党的组织遭受严重损失。凤台县委在过去的艰苦环境中,虽然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叛徒们开展坚决地斗争,但由于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叛徒们的破坏越来越厉害,凤台的革命斗争形势愈加严峻,凤台革命斗争环境越来越恶化。因部分党员叛变大肆搜捕共产党员,19335月,桥口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年秋,廖家湾、高皇、汪庙、齐王庙和河口地区的党组织几乎破坏殆尽。19339月,凤台县不少党员被捕,有的自首,致使全县大多数区委名存实亡;全县仅剩余两个区委其班子也不健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造成党的支部直属县委领导。

1933年冬至1934年春,国民党寿县肃反区和国民党凤台县党部,在叛徒的配合下,更加疯狂地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先后逮捕了部分县委委员和一些区委的负责人,大批共产党员被捕。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有些党员迫于形势,相继自首。19345月,凤台县只剩下11个党支部,约70名党员。

19346月,中共寿县中心县委派涂仲庸来凤台巡视工作,涂仲庸根据中心县委的决定,派时任凤台县委书记刘维钦进煤矿做工,以隐蔽待机。但刘维钦并未去煤矿做工,而是到寿县国民党肃反区自首。7月间,涂仲庸将巡视凤台的情况向寿县中心县委作了汇报。寿县中心县委当即决定由涂仲庸任凤台县委书记,涂仲庸提名丁文山、王克恒为委员。8月,丁文山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叛徒王介佛逮捕了王克恒等共产党员。10月,寿县中心县委在九龙岗召开碰头会,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会后,涂仲庸返回凤台,但由于形势恶化,涂仲庸已无法立足,不得不离开凤台。此后,凤台县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至此,县委多数领导人被捕入狱,基层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凤台县党的革命活动转入了低潮。但是,仍有部分党员坚持斗争,如程汉丞、陶怀斌、王怀友、程际奎等。他们怀着一腔热血隐蔽待机,期盼着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员孙广贤、丁文山等先后被释放出狱。他们回到凤台后,即着手联络共产党员,开展抗日斗争。19384月,经中共安徽工委批准,成立中共凤台县委。

 

 

 

中共凤台县委的恢复 人民抗日斗争的开展

 

   一、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的组建

19381月,在延安学习的曹云露、张如屏奉党中央之命,回到寿县组建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直属中原局领导)。曹云露任书记,张如屏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宋天觉任宣传部长。

二、凤台县委的恢复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凤台被捕的共产党员先后获释。19373月,丁文山在国民党安庆反省院释放出狱后,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同时共产党员孙广贤出狱后,与丁文山等一起恢复过去的秘密支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年4月,凤台党组织经中共安徽工委书记曹云露恢复关系并批准成立中共凤台县委(属安徽工委领导),孙广贤任书记,丁文山任副书记。8月,孙广贤因病去世,丁文山任凤台县委书记,委员有江良伯(兼组织部长)、许子和、程汉丞、王怀友。1939年三四月间,凤台县委组成人员再次变动,廖多沂任县委书记,丁文山任副书记,委员有江良伯、王璞臣。9月,凤台县委划归豫皖苏边区党委领导。中共凤台县委恢复后,积极进行了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汉奸的肆意横行,广大人民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在中共凤台县委的领导下,凤台人民进行了抗日锄奸斗争,商人抵制日货,不卖食品给日军,学校师生30余人参加抗日工作团,到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95月下旬,中共凤台县委副书记丁文山带领6名游击队员携带武器,夜间袭击了驻在许家岗的伪军,活捉了国民党凤台县二区维持会会长许鲁初,俘虏伪军30多人。第二天,丁文山等在古沟集召开群众大会,枪毙了罪大恶极的汉奸许鲁初,被俘虏的伪军经教育后全部遣回。对于这次锄奸,广大人民拍手称快。为了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共凤台县委推动与帮助成立县、区、乡动委会和抗日群众团体,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凤台县委改组  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一、进军淮上,开辟蒙(城)凤(台)宿(南)怀(远)地区

19394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指出:“华中敌后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区,在战略上为连接华北、华南的纽带,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55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明确新四军游击支队归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彭雪枫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武装力量的指示,开辟新的地区,于5月中旬率第二团、第三团东征淮上,留下第一团活动于萧宿永地区,配合当地武装打击敌伪反动势力。彭雪枫率支队领导机关和直属队居中,二、三两团为两翼,迅速向淮上地区推进,响亮地提出“打仗、扩军、筹资”三大任务,转战宿、怀、蒙、凤地区。

531日,部队进至蒙城乌衣集。63日,二团进至宿南湖沟集一带,向来犯的敌伪军猛烈反击,将敌击溃,毙伤日军30多人,全歼伪军一个排。615日,支队领导机关渡涡河进驻怀远西北邵圩孜,与国民党地方武装韩金山、王峙宇部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20日,支队二团首次夜袭怀远县城毙伤日伪军数十人。25日,二团一部再次袭击怀远县城,歼敌50余人。6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一部,在蚌埠以西的常家坟设伏,对淮河中由蚌埠至田家庵的日军汽艇4艘进行伏击,将其全部击毁,并击毙日军10余名,敌人跳河淹死者甚多。游击支队在淮上活动了3个月,于9月回师涡(阳)北新兴集整训。游击支队主动出击,连获胜利,给淮上人民极大鼓舞。

进军淮上两个月完全控制了南抵淮河、东至津浦铁路、北至会河的淮上地区,为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已经发展为3个主力团、4个总队、1个特务团和3个独立团,约17800余人。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1940627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彭雪枫部与黄克诚部合编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7月上旬,司令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部分主力部队和大批党政干部第二次挺进淮上,在凤台、怀远、蒙城等淮河以北、津浦路以西地区,深入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7月下旬,在怀远县的龙亢建立了淮上地委、淮上办事处后改为行署(即专署)。同年7月,豫皖苏区党委和淮上地委决定开辟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改组凤台县委。

二、凤台县委改组及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1940710日,豫皖苏区党委派陈元良到凤台,对党的组织、抗日斗争和敌伪情况进行调查。陈元良到凤台后,除考察了凤台情况外,还在当地共产党员王子云等人的协助下,做了凤台县红枪会争取工作。凤台县地处偏僻,生活贫穷,交通不便,武装土匪会道门活动比较猖獗。势力最大的是以王鹏飞、尚守祥为首的红枪会。红枪会有近2000人的武装,活动于怀远、凤台、蒙城三县交界处,霸占一方,独立为王。红枪会的武装主要驻在凤台县的潘集、王圩子、平倭山等据点。要开辟凤台县的工作,须做好王鹏飞的统战工作,争取王鹏飞的合作,推动红枪会共同抗日。为此,陈元良带着彭雪枫的亲笔信和名片,同王鹏飞进行谈判,经过努力谈判取得了成功,王鹏飞当场表示欢迎我军进驻潘集。这为在凤台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711日,陈元良向淮上地委作了《关于考察凤台情况的汇报》,地委当即将此情况电告区党委,豫皖苏区党委得到淮上地委汇报后,决定陈元良任凤台县委书记,并调六八八团二营协助凤台县委的开辟工作。714日,陈元良和六八八团团长冯志湘率二营指战员顺利进驻潘集。接着,豫皖苏区党委又陆续派来了张太冲、马莲衣、段佩玉等党政军领导和一部分干部。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改组了凤台县委。陈元良任县委书记,委员张太冲、马莲衣(兼组织部长)。同年11月,淮上地委又派来巴方(女)任县委委员。县委机关设在潘集,属淮上地委领导。19411月,豫皖苏区党委派杨毅任凤台县委书记,陈元良任副书记。杨毅到职10余天,去豫皖苏区党委请示工作,区党委留杨毅另行分配工作。杨毅走后,凤台县委仍由陈元良主持工作。

19407月,县委在潘集小学召开1000余人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凤台办事处。凤台办事处主任张太冲,秘书马莲衣。办事处机关设在潘集,属淮上办事处领导。县办事处下设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军事科、总务科等。1941131日,豫皖苏区党委《关于强化边区各县政权问题的指示》发出后,凤台办事处改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太冲,秘书马莲衣。

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

县委和县办事处建立后,一边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救国斗争,一边着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  县委在建立各级政权工作中,实行了“三三制”的建政原则,即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乡以下的政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这样既团结了一切愿意抗日的人共同抗战,又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民主政权。至此,建立了以潘集为中心,东至高皇,北至万福集,西至尚塘,南至架河集,约63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凤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四军部队的大力援助下,在凤台县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凤台人民革命史上的新纪元。



新四军四师及凤台地方党政军干部转移

敌伪顽卷土重来

 

29日,豫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李仙洲、何柱国部30万人马向淮上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与此同时,凤台一带反动武装亦乘机猖獗,残杀百姓,破坏抗日民主政权。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反顽斗争的最前线,广大军民在极端危急的形势下,开展了敌后抗战和反顽斗争,为保卫根据地坚决战斗。在反顽斗争中,六八八团、六八九团及凤台县地方武装进行了岳张集战斗、朱马店战斗、古店战斗、顾桥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凤台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四师转移的基本方针

4月,豫皖苏津浦路西根据地在国民党顽固派进攻下,形势日趋严峻,难以坚持。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1425日指示四师并报告党中央:“一、李仙洲部已奉命东进入鲁,我四师在津浦路西地区甚小,难以周转,皖东北地区还极不巩固尚有武装五六千人。二、为了巩固皖东北边区,在皖东北组织阻击李仙洲的战斗,并坚持津浦路西的游击,我四师主力应由彭雪枫率领到皖东北,统一指挥皖东北部队创造根据地。由四师留三个团及巩固的地方部队,在津浦路西由张震率领坚持游击,保持我路西原有阵地,切实破坏津浦路,以阻顽军之东进。地方工作人员亦抽调一大部分,由刘子久率领到皖东北工作。”429日,彭雪枫致电刘少奇、陈毅并报中共中央、毛泽东略称“25日电令,经我们讨论,认为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因为部队在如此斗争局面下,削弱易,补充难,需要换一新地区。如笨重行李及非战斗人员能到路东去,则单独战斗部队在此坚持仍是可以的,不过情况日益恶劣而已。我们决定留十一旅全部(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3个团)在永南、宿西、宿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区党委留吴芝圃同志,师直属队及十二旅(三十四、三十五、两个团人员均不充足)过路东。53日,陈毅、刘少奇复电彭雪枫:“我们同意四师师直及十二旅两个团和抗大向皖东北转移的原则,在什么条件与时机转移为适宜则由你们根据当时情况来决定。”由此看来,中共中央和华中局为避免扩大内战,创建巩固的皖东北根据地,命令四师主力和地方党政军人员转移到津浦路东地区,阻止反共军进攻苏北和山东,以巩固和发展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

二、四师主力和地方党政军干部转移津浦路东的经过

豫皖苏区党委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令,彭雪枫和豫皖苏区党委对四师主力部队及地方党政军机关转移作了精心部署,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求“不损一人,不丢一枪”。为了保障顺利转移,利用统战关系和敌顽矛盾,做好接应和护送工作,阻止反共军过路,把津浦铁路变成阻止顽军东犯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彭雪枫又指示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季方,对地方干部转移作了具体安排:一是转移时不准带家属和孩子;二是所有文件一律销毁;三是所有转移人员一律轻装,只准带武器,其他什么都不准带;四是各县要留下精干的党员和武装,坚持地下斗争。要求在一星期内组织转移人员到指定地点集合。周季方根据彭雪枫的指示,与吴芝圃、萧望东等领导进行研究,决定区党委机关组织一个直属大队,各县成立一个中队,均由县委书记负责,并将集合地点和转移时间及时通知各县委。从总体安排 上,区党委直属大队、淮地地委、泽东地委和各县党政干部及武装,先后分三批转移。

四师主力分三个梯队转移。55日,四师直属队越过津浦铁路,先到濠城,稍作休息于7日渡天井湖,进驻管镇一带,原到达皖东北的第十旅进驻上塘集、郑集、杨景镇一线。8日,第十二旅转移津浦路东,进驻鲍集一带。30日,原定由张震、吴芝圃第十一旅坚持路西斗争,但由于形势继续恶化,部队损失严重,经师部批准,亦转移津浦路东。至此,四师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皖东北地区。

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奉命随新四军四师主力部队转移到津浦路东。凤台县地方干部及武装是跟随主力部队其后进行转移的,全县共分两批随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县长张太冲和县委委员马莲衣率县区武装、县政府干部及一区、三区、四区地方干部200多人第一批撤出凤台;接着县委书记陈元良率领县委、二区干部和区队100多人在丁(家岗)店(集)一带与牛肇九部激战后,转移到北淝河以北,到了凤怀交界处与张太冲所率部队汇合。经过两次过铁路,撤到四南县(现在属江苏省四洪县),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县委转移时,留下了丁文山、钱瑚、程汉丞、程际奎、王怀友等在凤台地区坚持地下斗争。

三、敌伪顽卷土重来

新四军四师及凤台县地方党政军干部转移津浦路东后,凤台地区到处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共军配合国民党地方政府及其反动武装,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捕杀抗日干部,迫害干部家属、抗日进步人士和党员积极分子。土匪峰起,官匪勾结,抢劫群众财物,迫害劳苦群众。在我党政军转移后的三年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敲诈勒索,汉奸土匪的肆意抢劫,草菅人命,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时刻盼望新四军早日回来解救他们。


 

凤台县工作委员会建立

坚持党在国统区的秘密斗争

 

 

凤台县党政军转移后,由于主力撤走,凤台地区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恶化。在王圩孜一带坚持地下斗争的王怀友和一部分留下的地方党员,相继被捕入狱(后花钱保释出狱)。1941年七八月份,王怀友出狱后,找到陶怀斌。他们研究从二师转到四师处取得联系。王怀友第一次到二师联络站联系,当时因日本鬼子正在扫荡,没能过去;第二次是1942年春,经蚌埠王保举联络站,才和皖东北区党委的王角民、谢邦治取得联系。回来后,他们就联系失散的党员,开展党的秘密活动。他们每年分春、夏、秋、冬四次向区党委汇报工作。

一、凤台县工作委员会建立

1943年,王怀友去向皖东北区党委组织部长谢邦治同志汇报工作时,提出凤台县没有县委,没有党的正式领导机构,无法开展工作,也无法布置工作。根据这一情况,谢邦治指示叫王怀友负责成立凤台县工作委员会。19439月,中共凤台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由王怀友、王希善、王保举、王保官5人组成,负责人王怀友。王保举住蚌埠负责交通联络工作。

二、凤台工委开展的主要工作

中共凤台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主要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存力量。1941年县委撤走后留下20多个党支部,凤台县工作委员会领导采取分工负责的办法,每个支部都由县委工作委员会领导亲自跑去联系,每人联系几个党支部,负责同各党支部经常联系、了解情况、布置工作。二是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布置各地采取“抢、磨、滑”的办法。抢,就是抢时间;磨,就是磨掉一点少给;滑,就是滑掉不给。对国民党抓壮丁,就动员青年人跑。三是掌握敌情。当时凤台县城内和淮河南驻有日本鬼子,并有各种杂牌地方武装部队和土顽,了解他们的行动情况,为我军提供情报并防止敌人破坏我党的组织。四是要求各党支部多做群众工作,多联略一些人,为我军反攻作准备。五是派党员同志打入敌伪内部。如新芦乡派王保光、张洪臣到乡公所工作。1944年春,曾派钱瑚到乡公所当兵。派进去的任务是,一方面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及行动情况;另一方面是安排一部分人打入敌人内部,等我军进攻时里应外合消灭敌人。六是把已经暴露的不能在家呆的党员和失散的党员介绍到四师去。

1944年底,凤台县划归宿怀县委领导。19453月经宿怀县委介绍王怀友等10位同志到八地委学习,至此,凤台县工作委员会终止。

 

中共涡淮工委建立

凤台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1946626,蒋介石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革命内战。凤台是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凤台县政府一方面组织武装搜捕共产党员、干部、战士及其家属,大搞白色恐怖;一方面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拉夫抓丁,反攻倒算,加紧对人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凤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发。凤台地区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少数党员隐蔽起来无法公开活动。中国共产党为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组织了一批具有开展隐蔽斗争经验的干部分赴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反蒋统一战线,开展反美反蒋斗争。

    一、组建中共涡淮工作委员会

194611月中旬,国民党四个团大举进攻宿怀蒙解放区。中共宿怀县委在双桥小杨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第三次撤离。为贯彻党中央指示,坚持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以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豫皖苏八地委(后改为三地委)于11月下旬组建了中共涡淮工作委员会。书记崔剑晓,委员丁文山、李星光。涡淮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凤台和怀远茆塘地区党的工作。工委机关先后设在凤台县的三官庙和白塘庙。

二、凤台党组织的恢复与各项工作的展开

11月底,由崔剑晓主持,委员丁文山、李星光参加,在三官庙辛长学家召开了中共涡淮工委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了如何审查、整顿凤台县和茆塘地区党组织等问题,并对工委成员及其他党员的工作做了分工。崔剑晓、丁文山、王子云负责审查、恢复凤台县的白塘庙、王圩孜党组织;李星光负责怀远县茆塘地区党的秘密工作。当时担任党的交通员工作的有丁玉琢、王继珠、张文忠、赵子凯等。

会议结束后,工委即派王子云考察了白塘庙党组织(1940年建立过党的支部)。经考察,工委研究决定重新成立白塘庙党支部,由吴霖任书记。白塘庙党支部成立后,在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把白塘庙地区一批具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很快吸收到党的一些活动中。针对国民党在该地区横征暴敛,乱拉壮丁的情况,党组织人民群众开展了抗粮抗丁斗争,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同时,工委派丁文山到王圩孜共产党员胡光家里,秘密召开党员会议,恢复了王圩孜党支部。胡光任书记,徐长珍、王保光任委员。

王圩孜党支部恢复后,积极开展党的交通联络工作,秘密收集情报、保存武器。扩大党的组织,到1947年底,王圩孜党支部发展党员40人。

年底 ,中共涡淮工委书记崔剑晓到大通煤矿考察了党组织,并派汪启东、常保才到大通煤矿做党的秘密工作。

19471月,中共涡淮工委由崔剑晓主持在三官庙辛长学家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丁文山、李星光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3个问题:1、发展党员;2、做好国民党人员的争取工作,掌握武装;3、尽可能多建立隐蔽点。会议以后,白塘庙党支部发展了部分青年入党,并争取了国民党袁桂乡副乡长余修禄,保管武器的张队副(姓名不祥),大冯庄保长冯君如等为我党工作。

19472月,中共涡淮工委在白塘庙胡崇景家召开第三次会议。崔剑晓、丁文山、李星光参加。会议重点是贯彻毛泽东“对于地方保甲团体、教育团体、经济团体、军事团体,应广泛打入之,在中央军和杂牌军中,应广泛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即交朋友的工作”的指示精神,要求利用各种关系打入国民党军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学校,进行秘密活动。会议专题研究在敌政权中占据席位,以“合法”身份进行斗争的问题。会议决定吴霖争取参加国民党凤台县参议员的竞选,余修禄任国民党袁桂乡乡代表,王猷山任国民党袁桂乡乡长。

同年6月,中共豫皖苏区党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撤销涡淮工委,恢复宿怀县委。为研究撤离问题,布置今后的工作,涡淮工委在白塘庙召开了第四次会议。会议研究决定,涡淮工委撤离后,凤台县可建立白塘庙、王圩孜两个区委,拟吴霖、胡光分别任区委书记(未实现);同意吴云重新入党,呈报上级党委批准。

这次会议以后,崔剑晓等涡淮工委人员先后回到宿怀县委。凤台党的秘密工作由吴霖负责,和宿怀县委保持联系。秘密交通员胡崇景。

中共涡淮工委在凤台活动近七个月时间,恢复了凤台县党的地下组织,发展了党员,培养了一批党的骨干力量,掌握了一个乡和一个保的武装,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推进解放凤台县的进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建立

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一、县委、县政府的建立

1947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庚)谢(富治)大军从陕南打到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进军豫皖苏,打到了淮北一带,解放了亳县、涡阳等地。各野战部队都抽调了部分兵力和机关干部开辟新区。当时,沿淮一带仍是国统区。与凤台毗邻的怀远、颍上、蒙城、阜阳都有国民党部队驻守。为巩固老区,开辟新区,194710月,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决定开辟六分区。11月,六分区建立,六分区区域为涡河以南,淮河以北,东至怀远,西到阜亳公路的广大地区。并决定开辟周围各县。凤台县由于1946年前后,中共涡淮工委在这里活动,恢复了白塘庙、王圩孜党支部,党员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影响较大。1947年夏,中共涡淮工委虽撤离凤台,党的影响在群众中已有基础。为此,经区党委批准,中共豫皖苏六分区决定开辟凤台县,把尖刀挺进敌人心脏,以影响带动周围各县,开展武装斗争。

194711月,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委书记郑淮舟,县委委员、县长丁文山。当时凤台县境内的国民党兵力也很强,即使是偏僻的乡村,也布满国民党的还乡团、联防队及土匪武装。县委、县政府要跳进这一大片敌占区,深入敌后,独立开展工作,确有很多困难。但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空前提高,军事上节节胜利。所以,县委、县政府对打开局面,建立新区是充满信心的。

11月下旬,豫皖苏六分区司令员李浩然等率十一团护送郑淮舟、丁文山等凤台县党政军领导人进入凤台。十一团在阚疃集首战告捷,全歼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并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国民党凤台县西北部区乡人员闻风而逃。第二天,凤台县委、县政府随十一团继续南进。国民党驻顾桥一个连逃往八里庄。十一团在八里庄与敌人接火。国民党凤台县县长邵体章带一个营兵力增援。战斗从傍晚一直进行到晚上七八点钟。敌人溃败,向县城方向逃跑。这一仗共毙敌30多人,缴获敌人一部分枪支弹药。当日夜,十一团进逼凤台城下,郑淮舟、丁文山等凤台县党政军领导人进入白塘庙大冯庄。次日上午,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在大冯庄召开了开辟凤台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干部会议,参加人员有郑淮舟、丁文山、吴云、娄广玉、王子云、吴霖等10余人。郑淮舟在会上宣布了豫皖苏区党委关于建立凤台县委、县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和批准吴云重新入党并任凤台县副县长的决定。接着丁文山作了动员讲话。号召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越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展武装,建立政权,与敌人进行斗争。

会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党员干部深入附近村庄,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寒凝大地发春华”,凤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二、县委、县政府机构设置

1948年春,豫皖苏六分区派安青森任中共凤台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派祝复华任凤台县政府秘书。接着,县政府设财粮科、司法科、工商局等工作机构。汪培夏、李允胜先后任财粮科副科长。陈香圃任司法科科长。金铮任工商局局长。夏,凤台县公安局、情报站建立。刘建东任公安局局长。陈香圃兼任情报站站长,后王钊、胡华春继任。

三、建立区乡政权

凤台县委根据国民党主要兵力驻守县城内,对农村控制比较薄弱,且农村大多数地区,在二战及抗战时期建立过党的组织,有群众基础好等特点,县委决定首先开辟农村根据地,建立区乡政权,以农村包围县城,最后夺取县城,解放全县。

建立白塘区  县委进入凤台后,决定以白塘庙党支部为基础,首先成立中共白塘区委、区政府。194711月下旬,白塘区委、区政府成立。区委书记兼区长吴霖,副区长冯君如(后叛变)。月底冯君如调离,吴靖任副区长。19486月,詹坤宝任区委副书记。白塘区先后建有白塘乡、顾桥乡、桂集乡、南圩乡、临淝乡。

建立清泉区  194711月底,清泉区建立。区委书记李允胜,区长兼区队长冯君如(后叛变)。1948年春,李允胜调离,王鹏任区委书记。月余,王鹏调离,冯君如叛变投敌,韩奎任区委书记,臧家新任区长,顾晓东任副区长。区委成立了区农会、区妇女联合会。农会主任单长友,妇联会主任赵某某。该区相继建有马店乡、尚塘乡、联民乡、肖集乡、杨村乡、店集乡、钱庙乡、翟庙乡、宋台乡、古城乡、郑楼乡。

建立新河区  194712月,凤台县委派丁文山、王子云等率10余人到芦集、架河一带活动。丁文山、王子云等路过架河王圩孜时,群众热烈响应,要求参军者甚多。于是,县委决定建立新河区,以领导架河、芦集、田集、泥集等地区的斗争。王子云任区委书记兼区长,胡华春、王保光先后任副区长。新河区先后建有王圩乡、芦集乡、泥河乡、田集乡。

建立金沟区  19481月,高慕陶在家乡岳张集一带拉起一支队伍,宣布成立金沟区,自任区长、区大队长。县委因势利导收编了这支队伍,正式宣布成立金沟区,并任命高慕陶为金沟区区长兼连长,调共产党员陈瑶轩任金沟区副区长,袁平文任指导员,吴海楼任民政区员,以开辟凤台西部地区根据地。

建立界沟区  1948年春,凤台县委建立了界沟区。区委书记周风,高明山任副区长。区委建立了区农会,农会主任徐兴周、盛保连。后裴秀金任区委副书记。淮海战役前夕,郑重文任区长。1949年初,郑重文调离,高明山任区长。界沟区先后建有陈庙乡、丁集乡、古店乡、米王乡。

建立古沟区  1948年三四月间,县委建立了古沟区。古沟区委书记赵铭诚,副区长顾德花。不久,石金山任区长。1949年初,刘毓哉任区委书记,徐兴周、吴靖先后任区长,吴玉丰任副区长。古沟区先后建有古沟乡、陶王乡、陈集乡、夹沟乡、太平乡、龚集乡、东店乡、伏龙乡。

建立潘集区  县委在开辟古沟区的同时,建立了潘集区。李伯祥任潘集区区委书记,区长王钊,副区长夏曙光。潘集区相继建有潘集、谢街、古路岗等七八个乡。

中共凤台县委在短短几个月内,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凤台县城以西和西北至东北的大片地区,建立了区乡政权,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使敌人龟缩在县城内不能轻举妄动,为夺取解放战争在凤台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凤台解放县委扩大会议召开

 

一、解放凤台县城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和凤台广大农村根据地的开辟,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凤台地区的统治,夺取解放战争在凤台的全面胜利,已成为中共凤台县委迫在眉睫的任务和全县人民的热切愿望。

19491月初,凤台县委派出侦察人员进城侦察,掌握了国民党武装大部分已经逃离县城,只有少数兵力守城的情况,立即向豫皖苏军区六分区作了报告。六分区接到报告后,决定派部队协助凤台县武装解放凤台县城。中共凤台县委命县大队一连、白塘区队等和六分区部队共同作战。于112日凌晨,发动了解放凤台城战斗。

六分区部队进攻县城北门,县大队一连和白塘区队等进攻西门。战斗刚打响,一听到枪响,驻守县城的国民党军队便渡淮河南逃。六分区部队和县大队顺利进城,受到了群众夹道欢迎。

进城后,我军搜捕了国民党的溃散武装,接管了县邮电局、县银行。13日,县委书记郑淮舟、县长丁文山率县委、县政府部分工作人员进城。月底,县政府秘书祝复华率县政府机关其余人员进城。

凤台县城的解放,标志着凤台全县的彻底解放。从此,凤台人民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翻身做了主人。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开始为建设新凤台而斗争。

二、县委扩大会议

19491月中旬,中共凤台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和各区区委书记,县直各科(局)负责同志。豫皖苏六地委副书记刘宠光出席了会议。会议有两项内容:1、地委副书记刘宠光传达上级党委关于要求解放区输送领导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区的指示。从凤台抽调6名干部,于120日前名单上报地委;同时宣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安青森调离凤台。2、会议决定建立城关区,接管八公山、蔡家岗两区,并研究了新任区领导干部人选,调整了县委、县政府机关和部分区的干部。从此,这个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多年的凤台城乡,全部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政权。

县委扩大会议以后,县委根据地委《关于培养干部的决定》精神,决定培训基层干部,以适应工作需要,于是在县城内举办了青年学习团,并就此进行了共青团建团试点工作,这项任务由宣传部长祝复华负责,历时两个月。参加青年学习团的大都是中学生,约80人。学习团从学员中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

三、凤台县党政军机构进一步充实

19493月,原豫皖苏六地委改为中共阜阳地委。凤台县归阜阳地委领导。同月,阜阳地委任命丁文山任中共凤台县委副书记,余攸仙任凤台县县长;并决定阚疃县撤销,所属阚疃、展沟两区划归凤台;凤台原划到颍上县的金沟区和颍上县焦岗区同时划归凤台。阚疃区区委书记袁恒文,展沟区区委书记胡成功、区长杨文,焦岗区区委书记徐明义,金沟区区委书记杨廷凡。接着,凤台县政府成立建设科、教育科、事务处,扩建了金库。建设科科长张慕尧、教育科科长吴霖,事务处事务长刘昆亚,金库副主任王斌。四五月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台县委员会成立,周风、周洪寿、张保仁先后任书记。接着新河区撤销,所属各乡分别划归界沟、潘集区管辖。7月,白塘区临淝乡、顾桥乡,界沟区关店乡,清泉区郑楼乡、钱庙乡划出,合并成立顾桥区,区委书记李允胜,区长石金山。8月,为加强工商工作,县政府指示各区成立了工商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