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编辑日期:2021-05-27 09:50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阅读次数:字体【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中途夭折。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蒋介石建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实行着比北洋军阀更为凶残的统治。国民党各派军阀和政客互相勾结,互相倾轧,在全国形成了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一、国民党新军阀争权夺地,鱼肉人民

割据和统治安徽的军阀先是陈调元。陈调元原是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安徽军总司令。当北伐军逼近安庆时,他投降了北伐军,被任命为37军军长,继续盘踞安徽。大革命失败后,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东征讨蒋,于9月初占领安庆,即派35军军长何健代理安徽省主席。11月,唐生智被桂系军阀打败,何健退入湖南,蒋介石便任命陈调元为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山东后,1933年,袁世凯、段祺瑞的亲信,被称为“杀人如麻”的刘镇华继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达4年之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一直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之下。

统治凤台地区的驻军派系比较复杂,兵力较强的有马祥斌、柏文蔚、高桂滋、杨虎城部。

马祥斌是陈调元的旧部。陈调元派他挺进皖北,打败了盘踞在颍上、凤台、蒙城、涡阳的直鲁联军,收编了困守在阜阳的张敬尧、袁家骥部,被扩编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军长。1927年10月,他被张敬尧、袁家骥在亳县劫持,送往济南交直鲁联军张宗昌处死。

柏文蔚是寿县人。其部是北伐时由凤台县人岳相如等在寿县、凤台、怀远、定远4县及霍邱、颍上集合民众组织起来的。在进攻凤台、颍上、阜阳、涡阳、蒙城、亳县的北洋军阀中,取得胜利,便驻守在皖北。其部下有袁家声的第一师,张克瑶的第二师,岳相如的第三师,陈雷的教导一团、江聘之的教导二团、潘善斋的新编教导师,分驻皖北各县,控制着皖北的政治经济。

高桂滋是陕西人。他原是姜桂题(亳县人)的旧部,后属国民二军胡景翼,投降武汉国民政府后,归唐生智指挥。大革命失败后,他想摆脱唐生智的控制,在淮阳等地招收青年学生成立教导团,扩大实力,并吸收许多共产党员在军中工作,保持与共产党的联系。1927年9月,他赶走张敬尧、袁家骥部,自河南进驻太和。10月,他又联合潘善斋赶走驻阜阳的秦庆麟,于11月初进阜阳。高部有两个师,分驻于凤台、阜阳、颍上、蒙城、霍邱及太和一带。1927年底,他投靠蒋介石,改番号为47军。1928年春,奉命北上,任命师长王守义为阜阳留守司令,下辖3个团:教导1团,团长梁文铁,驻城内;教导2团,团长刘孔章,驻颍上;教导3团,团长高建白,驻三里湾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杨虎城是陕西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初归冯玉祥统率,任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冯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杨为该部第10军军长,于1927年5月出潼关东征。8月,他在苏北砀山与直鲁联军褚玉璞部作战失利,腹背受敌,退到马牧集。正在为难之中,陕北共产党的创始人魏野畴来到军中,建议他将部队撤到皖北休整。9月撤到亳县、太和一带。1928年2月3日,杨离开太和去南京,8月,蒋介石命令其部开往山东。

当柏文蔚、高桂滋、杨虎城各部分驻皖北时,第二集团军暂编第1师肖之楚部驻在界首,南京独立第3师王虎臣部驻在颍上、凤台一带。1928年,高、杨两军移防外地,蒋介石改编的西北军岳维峻部和建国豫军樊国秀部进驻阜阳。1929年,蒋介石调方振武的第44师阮玄武部驻防阜阳,同时驻防的还有第4军叶开鑫部和33军的岳相如部。1931年,又有杜聿明旅驻在界首。1933年,又有秦庆麟部和106师的沈克部驻在太和、界首一带。

大小军阀进驻皖北,你来我往,凤台地区一直在军阀的统治之一。正如中共安徽省临委1927年9月6日制订的《三个月工作计划纲要》所揭示的那样:“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北京政府同属军阀的工具”,都是反革命。中共中央特派员、主持安徽工作的尹宽1927年12月给中央的报告,反映当时的安徽形势说:“安徽自长江流域以南算是在陈调元的势力之下,皖北在柏烈武(柏文蔚)、常恒芳、高桂滋、马祥斌等杂色军队势力之下......在这种军阀官僚勾结土豪劣绅统治之下,对工农及一般贫民之横征暴敛及他们内部冲突的情形,较这别省有过之无不及。”

国民党军阀政府为了对人民实行严密的反动统治,改县公署为政府,改县知事称县长,县以下设区乡(镇),乡镇以下设联保和保甲。联保主任、保长,都是当地的地主或土豪劣绅,从而形成了上下一体的反动统治体系。1932年10月,在阜阳设立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凤台、阜阳、颍上、蒙城、涡阳、亳县、太和7个县。1935年,以“阜西一带地域距县辽远,与豫省毗连,频年匪患,不易治理”为由,划出阜阳县西部的第七、八、十3个区,成立临泉县。阜阳专署辖区增为8个县。

反动政府对地方还实行严密的军事控制,在专员公署设保安司令部,由专员兼司令,下有总队、游击大队、独立队、骑兵队等武装。凤台县设人民自卫团,县长兼团长。县以下各区有保安区队,乡有乡队,村有清乡队、壮丁队,或联庄会等武装组织。地方还有地主豪绅豢养的红学、黄学、红枪会等地主武装。凤台县在村民中建有5家联保联坐制度,5家中有一家出现反政府行为同,其它4家一起受累。

国民党反动派层层建立党权统治,在凤台县建立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长,管理各区乡的国民党党部,上下形成网络。他们为了镇压人民在县党部设指导委员会、党政军联席会议和清查委员会,专门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国民党皖北特派员办公室秘书吕醒寰曾扬言“皖北地区的青年,不是共产党员也受共产党的影响,杀完都不屈”。其气焰的嚣张和手段的毒辣,溢于言表。

二、1933年国民党凤台县政府大屠杀

1931年,淮河流域发生了空前的大水,全县境内除几处地势较高的城镇外,一片汪洋,午季颗粒无收,房屋十有九塌,人畜死伤更为惨重,到处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而官僚、豪绅、地主逼租索税,未尝稍减,反而变本加厉,致使一些生活无着的农民外出逃荒要饭。地主、流氓、土匪等不法之徒,对劫后遗民,恣意抢掠;更加深了农民的灾难,处此生命朝不保夕之际,凤台各地农民纷纷组织武装,保乡安民,以图自卫。凤台县东北乡杨青山等人,以杨氏宗族为基础,集合少数几支枪,成立了一支小小的武装集团。这一组织的出现,引起了国民党凤台县政府的惊惶与不安。国民党凤台县政府人员有的主张“抚”,招安收编;有的主张“剿”,武力镇压。国民党县长夏馥棠以防蔓延,为“人”利用为理由,说服了主“剿”派,决定进行收编。夏是个老奸巨猾的政客。他们在向杨青山等施展了欺骗拉拢、威逼利诱等卑鄙伎俩,仍未能使杨青山等就范。之后,又请绅士张某出面作保,才终于达到了收编为县常备第三中队的目的,杨青山为中队长。

1932年,文圣举继夏任国民党凤台县长。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上下,对蒋介石的卖国求荣不抵抗政策深为不满。凤台县各校学生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收复失地。抗日情绪特别高涨。文圣举为人心狠手辣,到任不久便召集学生讲话,以“读书救国”来进行欺骗宣传,转移斗争目标。继之便大肆镇压,一次竟撤去县文昌宫高小、新街女小等五所学校校长的职务,逮捕示威请愿学生50多人。全县5个国民党区长---张慎吾、丁子猷、杨仞千、王自齐、岳振九,群众称为“五殿阎君”,更是互相勾结,助纣为虐,反动气焰十分嚣张。街道路口、门楼上、树梢上,三天两头吊挂着三五颗血淋淋的人头。无辜百姓被诬陷为“土匪”或“通匪”而惨遭杀害的难以计数。

1933年,文圣举在五区长支持下,一个解决杨青山第三中队的阴谋计划行动起来。先是分散杨青山的力量,将第三中队的一部调往阚疃,接着以召见杨青山研究公事为名,骗进县府,将其拘押。同天深夜,将驻在阚疃、凤台两地的第三中队全部缴械,人员全部逮捕,无一幸免。原来杨青山为人精明强干,对文圣举无不警惕。他经常身佩两支短枪,枪法极好。在接到召见通知时,杨曾去拜访过收编时的保人绅士张某。不料文圣举早已把解决第三中队的计划事先告诉了张某,并且威胁说杨青山如若不来,张某要负全部责任。所以,当杨青山征求张某的意见时,张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便说:“不去不合适。去,他又能把你怎样?”杨青山就这样落入了魔掌。

接着,文圣举便迫不及待地,一反将“犯人”刑前游街示众的惯例,将第三中队全部39人,13人一批,分3批全部枪毙了。不久,杨青山也被秘密枪杀于城隍庙台西边的空地上。

事后,魏琢如气愤地赋诗:“十殿阎君才半座,八方冤鬼哭千秋。”表达了全县人民对国民党凤台县县长文圣举和五区长等刽子手的诅咒和悲恨的心情。